叶圣陶作品读后感精选4篇
时间:2023-09-09 11:05:54 浏览:55153
今天,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这篇课文。从标题可以看出,这篇文章写的是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几件事情。叶圣陶先生被世人尊称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说实话,在没学这篇课文之前,我并不熟悉叶圣陶这个人,只偶尔听过。老师说,而且还为语文这项博大精深的艺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竟然那么孤陋寡闻,看来以后还是应该多普及一些知识啊。这篇课文不仅让我知道了叶圣陶先生,还教会了我一些关于写作的方法。
一就是要简洁。写文章,最重要的就是要简洁,如果让读者读起来感觉拖泥带水,累赘,那读者肯定不想再接着读第二句,即使你写的再优美动人,读者也不会觉得是篇好文章,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是啊,虽然只有一两个字的差别,但读起来整个味道就都变了。
二是要平易自然。都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所以文章写完以后一定要多读、多品、多改。我写文章,就比较在意词句的优美,所以常常写的都不满意,以至于现在写文章都要憋,不仅浪费时间,还会让写作水平变低。现在学了这篇课文以后,我打算先把文章整体写出来,然后再斟字酌句地修改,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看像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还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待人厚,律己严”是我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之后最大的感悟,从中也能感受到叶圣陶先生伟大的人格和品德的过人之处。
张中行先生在《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中,主要从“待人厚,律己严”两个方面表现叶圣陶先生伟大的人格,用一个过渡句“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把文章分为前后两个方面。
文章先总说介绍叶圣陶先生品德过人之处,“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然后讲述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方面,选择生活小事,修润文章,恭送客人,真诚复信等三件生活小事,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性格特点,从而表现了叶老待人厚的美好品德。
接着讲述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方面,从叶圣陶先生写文章用写话风格,文风方面重视简洁,重视语文力求完美等三方面讲述,表现了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严于律己,身体力行的作风。
叶圣陶先生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及出版人。他是五四运动首个文学研究会的创立人之一。他的座右铭“文学为人生”很有名。
叶圣陶先生的伟大人格感染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而他的“待人厚,律己严”又将影响着中国的下一代。
从本文中我深切的感受到“待人厚”的魅力,对别人无所求,尊重别人,平易近人的性格决定着叶圣陶先生为人处世,体现了一代教育家的精神风貌。在叶圣陶先生病重期间,对别人仍然是毕恭毕敬的态度,深深地感动着激励着我。而在生活中,往往有很多人很难做到“待人厚”,却习惯性的是“待己厚”。“待己厚”决定着一些人的处事方式,从而影响了对人对事的态度,使人际关系紧张,使自己捉襟见肘,从而形成了自私自利的性格,从而影响了自己的成就。
叶圣陶先生更可贵的品质就是“律己严”,在写作方面,在语文教学方面,在文风方面都对自己严格要求,绝不追求朦胧的风格,让自己的文章读起来就像写话,让人听得懂,这也是对读者的尊重。“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这是叶圣陶先生写话的风格。也是对自己最高的要求。而生活中有很多人,写文章拖拖沓沓,拖泥带水,云里雾里的,让人摸不着头脑,反而是越读不懂的文章水平越高。读不懂则是对读者的不负责任,读不懂则是对自己要求不严。与叶圣陶先生的性格有点大相径庭,南辕北辙了。
读过本文,掩面深思,更让我悟到了叶圣陶先生伟大的人格和品德的过人之处,就让我以“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来严格要求自己,争取做一个“待人厚,律己严”的合格老师,在为师的路上慢慢求索。
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张中行寒假生活二、三事寒假就这样一眨眼的工夫过去了,回想起寒假有趣的事,我都会甜蜜地笑起来!
汐的个儿稍微经我高一些,也比我大一岁,我曾仔细地观察过她的脸庞。圆月脸盘,眉毛和头发油亮油亮的,健朴中透出一股灵秀之气。一笑,嘴边上闪出两个酒窝,既显纯真又添俊俏。在一次小考中,我的作文写得很差,连中等水平都...叶圣陶作品_叶圣陶散文集叶圣陶:客语叶圣陶:藕与莼菜叶圣陶:没有秋虫的地方叶圣陶:牛叶圣陶:桡夫子叶圣陶:驾长叶圣陶:藕与莼菜叶圣陶:记游洞庭西山叶圣陶:三种船叶圣陶:从焚书到读书叶圣陶:《苏州园林》序叶圣陶:一个少年的笔记叶圣陶:说书叶圣陶:看月叶圣陶:牵牛花叶圣陶:两法师叶圣陶:“良辰入奇怀”叶...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
我看出叶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他却并不是喜欢孤独,他似乎总是坐在那里听着.至于与人独对的时候,自然多少要说些话;但辩论是不来的.他觉得辩论要开始了,往往微笑着说,‘这个弄不大清楚了’.这样就过去了.”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叶圣陶是一个寡言而又不喜欢争强好胜的人,心境平和.“我知道他到了车站这一类地方,是会觉得寂寞的.他的家实在太好了,他的衣着,一向都是家里管.我常想,他好像一个孩.有些作家些名人,大都以高调歌颂其个人高贵品质,赞其辉煌的业绩,而朱自清写的这篇文章,全然摆脱那俗套。
从叶圣陶老先生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写让我们从他的生活中去认识了解叶圣陶,抓住细节,描写细腻,同时他对叶圣陶那份友谊也自然流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