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读后感锦集五篇

时间:2023-09-09 11:59:00   浏览:62164

花了好几个星期,终于把《自卑与超越》这本心理学畅销书看完了。合上书,作者举例说明的各种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我也有不少的收获。这本书是人类心理学先驱阿弗雷德•阿德勒的巅峰著作。阿德勒出生于维也纳,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之一,同时也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他一生磨难颇多,阅历丰富,著作颇丰。

在本书中,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自卑感不是一种不好的心理状态,反而它能够促进人的成长,前提是需要我们超越自卑。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都能正确理解生活真正的含义。所以,本书从各个方面出发,向人们阐述怎样才能从自卑走向超越。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更深层次的心灵的窥探:我明白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自己的现状感到满意,每个人都渴望自己往更高的方向的走。有了这种自卑感的存在,人们都会迫切采取行动来弥补这种自卑感。大多数人的方法不是去直面问题,而是通过另一种优越感的培养来麻痹和欺骗自己。这种方法不但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困难越来越多,而人们对待困难的方式不是直面解决,而是逃避,更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当然,这里所说的优越感是用错误的方式追求得来的,那种通过与人合作、奉献社会的方式得来的优越感并没有错,反而是全人类所追求的东西。

这本书所呈现的案例让我印象尤为深刻,这让我对原来难以忍受的某些人的一些行为多了些理解,更能接受:许多行为的出现都是他们长久以来的经历、形成的生活模式造成的,他们的行为在自己的生活模式中是符合逻辑的。比如哗众取宠者,他们或许只是小时候被宠坏了,进入社会后他们不再是人们的焦点,所以很难习惯不再是焦点的生活,所以就奋力卖弄,其实只是想多一些他人的注意;而不合作的人也许还认为只要自己不合作,就还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再比如说懒惰的人,也许只是想以“我只是懒,不是无能”作为逃避现世困难的借口,在他们看来,自己的能力是无人能及的;某些人,在一些方面不如别人,就会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他们也许走上了犯罪道路,做一些常人不敢去做、不会去做的事情来满足自己的优越感。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禁联想到自己的自卑心理。比如说,我习惯于很低的自我评价,习惯于自我否定,反而是寄希望于他人的反复肯定。如果没有周围人的认可,我就会感到孤独迷茫,无所适从,转而很颓废的生活;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没有出众的容貌,没有让人羡慕的身高,所以我试图将自己的优越感建立在学习上,我自认为不努力学习就可以比别人优秀,而结果离预期很远……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我需要更好地认清自己,更好地明白人生的意义,更进一步的直面人生。我不应该太过于注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最了解自己的人莫过于自己,只要自己肯定自己,并从中获得满足,这样就足够了;我转变了获得优越感的方式,我开始认真学习,通过自己的汗水获得更多的知识,使自己每一天都在进步。

在每一个孩子身上,也会有自卑感。这就需要孩子身边的大人们予以正确的引导。一方面,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儿童时期孩子对生活的看法会给他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一般来说,母亲和孩子的关系更为密切。母亲不仅应该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会与其他人平等的合作,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生活的独立性。与此同时,父亲也同样重要。他必须以平等的心态和妻子合作,以积极的方式处理好工作、友谊和爱情问题。另一方面,学校是家庭的延续,教师相当于孩子的父母,在本书中,阿德勒对教师的评价很高:“教师像母亲一样,是人类未来的保证,其贡献是无法估量的。”由此可见,教师的工作是何等的重要。对于那些犯错误的孩子,教师应该设法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因为儿童时期的错误和成年后的失败是一脉相通的。那些没有学会合作的孩子,之后的人生道路很难成功。教师应该培养孩子对别人的好奇心和兴趣,使他们走上独立而又与人合作的生活道路。

这本书对准教师来说,也是受益匪浅的。在教学过程中,对待犯错的学生,不能简单地责备处罚,而是应当帮助他找出最初的错误,并积极去改正;在创设班级氛围时,要营造和谐合作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也要关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他们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在本书中,作者还特别提出三种容易出现问题的孩子:生理缺陷的孩子、被娇宠的孩子以及被忽视的孩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特别注意这三类孩子,要常常和他们沟通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让他们健康的成长。所以,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乃至优秀的教师,就需要我们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同时要有良好的素质,包括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未来的我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为孩子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这本书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重新认识自己,引导我们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能更好的把握自己,超越自卑,树立信心,从而取得成功;在未来的教师工作中,以高度的责任感关注每一个孩子,为塑造他们的美好人生贡献一份力量。

《自卑与超越》的作者阿德勒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外一个米谷商人的家庭中,排行第二。他的家庭富裕,全家都热爱音乐,但是他却认为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快乐,不快乐的原因来自他的哥哥,他觉得自己不管怎样努力都赶不上哥哥的成就。他自小患有驼背,行动不便,因此他哥哥的蹦跳活跃使他自形惭愧,而觉得自己又小又丑,事事都比不上他的哥哥。尽管如此,他却是个友善而又随和的孩子。五岁那年,他患了一场几乎使他致命的病,痊愈之后,他便决心要当医师。

长大后阿德勒进了维也纳大学,1895年得到了医药学位,两年后,他和来自俄国的留学生蒂诺菲佳娃娜结了婚。蒂诺菲佳娃娜是个飞扬跋扈、能言善辩的女性,最关心她祖国的社会革命。她特立独行和阿德勒所处阶级的保守风气并不十分协和,阿德勒在他的回忆录里说:男女平等这件事,说比做容易得多。由此可见,他们的婚姻生活最初可能有些小磨擦,不过后来两人倒也能相敬如宾,白首偕老。

阿德勒曾经熟读弗洛伊德所着的《梦的解析》一书,他认为它对于了解人性有莫大的贡献。有一度,他曾在维也纳一本着名的刊物上,写文章辩护弗洛伊德的观点,结果弗氏写信给他,邀请他加入弗氏所主持的讨论会――有人因此认为阿德勒是弗氏的学生,其实大谬不然,他们是并驾齐驱,等量齐观的。虽然他的观点与弗氏迥然不同,但是,他仍然在1902年加入了弗氏的集团。此后,他即成为这一集团的领导人之一,饱受弗氏的赞誉,并继承弗氏之后,成为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的主席,及心理分析学刊的编辑。

1907年,阿德勒发表了《由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而使其名声大噪。他认为:由身体缺陷或其它原因所引起的自卑,虽然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但是在另一方面,它还能使人发奋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例如:古代希腊的戴蒙斯赛因斯原先患有口吃,经过数年苦练竟成为着名演说家;美罗斯福总统,患有小儿麻痹症,其奋斗事迹,更是家喻户晓之事。有时候,一方面的缺陷也会使人在另一方面求取补偿,例如:尼采身体羸弱,可是他却弃剑就笔,写下了不朽的权力哲学;宴婴身材矮小却成为齐国宰相。诸如此类的例子,在历史上或文学上真是多得不胜枚举。这些人都曾经有过自卑,并超越了自卑,他们所获得成就弥补了他们生理的缺陷,这就是阿德勒的补偿心理理论。

那么他们是怎样克服自卑超越自我的呢?从他的理论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1、自卑,是个人对自己的不恰当的认识,是一种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遇到困难、挫折时往往会出现焦虑、泄气、失望、颓丧的情感反应。一个人如果做了自卑的俘虏,不但会影响身心健康,而且会使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得不到发挥,使人觉得自己难有作为,生活没有意义。所以,克服自卑心理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健康问题。

2、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心理特点,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夸大自己的缺点,也不抹杀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确立恰当的追求目标。特别要注意对缺陷的弥补和优点的发扬,将自卑的压力变为发挥优势的动力。

3、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学会在各种活动中自我提示:我并非弱者,我并不比别人差,别人能做到的我经过努力也能做到。认准了的事就要坚持干下去,争取成功;不断的成功又能使你看到自己的力量。

4、不要总认为别人看不起你而离群索居。你自己瞧得起自己,别人也不会轻易小看你。能不能从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得到激励,关键还在自己。要有意识地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发挥自己的优点,多从群体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样可预防因孤陋寡闻而产生的畏缩躲闪的自卑感。

“你对整个世界的态度,决定了整个世界对你的态度。”超越了自卑,也就获得了成功的基石---自信。也就因此与成功的康庄大道越来越近。希望此书能够让广大的教师、家长们完整地认识自卑,并从其中获得对人生新的理解。

这两天在读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著的《自卑与超越》,快读完了,感触颇深,引人深思,怕边读边忘,速速记下,日后勉之!

我们一生都走在自我追求路上,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尤其那些被自己定义为失败者的人们,皆是在这个追逐的过程中没有得到良好的自我修缮。

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是问题“儿童”,我自己也不例外,我已经在逐渐地了解到自身从原生家庭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延伸到后来的校园生涯,再延伸到社会,接着又延伸到婚姻……有了这种渐渐深入的自我了解,可谓是细思极恐!我渴望自我修缮,在自我修缮的过程中重新找到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想想在这之前我是多么的幼稚,拿婚姻举例,我不断试图改变丈夫来适应我自己,并认为这样我的生活才会不那么糟糕,我的失落,我的伤心,我一切不好的情绪都与那个让我不满意的丈夫脱不了干系。事实证明这是错误的,在没有得到自我修缮的前提下,可能我的观点都是有误的,无论我怎样从外界改变生活也不会走向正轨,就算我换一位丈夫,或者不婚,我想生活也依然不会让我满意。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沟通和合作都是双向的,只有自身是健康的,那反馈回来的才有可能是正确的。反之将是一个恶性循环。

想要改变身边人、改变生活,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想要改变自己就要认识自我,个人认为“认识自我”是人生塔楼的基石,它会影响人对事物的看法和判断,影响整个人生道路的方向,它会指引我们走向救赎或是灭亡。

初次看到书名就是吸引我翻开此书的动力和理由,相反而又递进式的书名让我有十分有兴趣去阅读并且学习怎么克服自卑情绪,从而进行自我超越,自我成长。

毫无疑问,本书主要通过分章节阐述两部分的内容:认识自卑以及超越自卑,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本书作者将理论与例子相结合,以自卑和超越这两个核心词组贯穿全书。第一章和第二章引领读者去认识和思考生命生活的意义,身--心--灵的简单探讨,第三章对本书核心词组自卑和超越进行细化剖析,第四章到第十二章分领域分阶段将个体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学术词语融入进实际例子和实物中探究深化阐述。

本书虽然存在心理学科理论,相对于外行人的我而言也许会有一点难度,但由于自身对心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平时也会涉猎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因此基本能够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阅读完本书后,我不得不被作者活灵活现,生动有趣的写作功底和形式深深折服,每当看完一章都会有所启发,是一本真正能不断地进行自我探索自我修正自我成长的好书。

自卑感其实每个人都会存在且不可消除,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当面对自我的不足与他人的优点相比较时必然会产生落差感,从而形成自卑情绪。自卑本身而言是没有好坏之分的,至于自卑带来的影响在于个人和环境,尤其在于个人。于心态乐观积极的人,自卑让其认识自身的短板从而激发其潜力,挖掘局限的潜能,从而完善自身,扬长避短,更好地展示自己的长处;而于消极彷徨的人,自卑自然会使其加深自我不足的事实承认,意识形态不利于个人和家庭社会的发展。

本书对我的另一个启发便是,个人与社会的联系和合作的重要性。个人追求发展,横向的联系是交际圈行业圈的发展,纵向的联系便是个人身心灵的自我修正和自我发展,而无论两者中的哪一方面的发展,终究离不开社会,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社会人,具有社会性,通过社会联结人脉,资源,大自然也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因此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社会,而两者的关系则可细化到合作,我与世界,我与社会,我与他的联系。

总体而言,本书成为我认识自我不足和寻求人生意义的明灯,并且学习发挥自我潜能,超越自我,转化意识态度,能够读懂作者的作品已经是一种幸福,而能够于己而言有启发有共鸣有学习和反思更是一种莫大的幸运。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发现幸福,理解幸福,学习幸福,感谢作者的作品《自卑与超越》。

我看过许许多多心理学名著,但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当属《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了。说道这本心理学著作,我们就不得不谈谈他的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因为本书的出现和他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但我们永远也无法想象的到就是这样一个出色的人居然自小便是一个驼背的残疾人。

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作者提出:每个人因为对其现时地位的不满意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生活。家长和教师应培养儿童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自卑与超越》主要有生活的意义、心灵与肉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的记忆、梦、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职业、人及同伴和爱情与婚姻等十二个主要论点,共十二章。原书名为《生活对你的意义》。这是阿德勒思想最为成熟的时期。

阿德勒认为对于人类来说,肉体和心灵二者是生活的表现,它们都是整体生活的一部分。心灵正是指挥肉体朝着一种能使我们获得安全和优越地位努力的。只有那些对他人产生兴趣而又决心要为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心灵才有了克服困难的正确技术,使肉体正确行动,从而超越自卑,使自己鼓起勇气前进。

家庭对人类的影响很大,儿童时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给他留下的印象不可磨灭。母亲不仅应该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会与其他人平等合作,发展自己的独立性。而父亲必须以平等的立场和妻子合作,以良好和积极的方式处理好职业、友谊和爱情三大问题。

学校是家庭的延续。注意儿童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是学校教师的任务。教师应该对儿童有真正兴趣;同时也训练他们对别人发生兴趣,使他们走上独立而又与人合作的生活道路。

阿德勒认为,不管有无身体上的残疾,自卑感是所有儿童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体验,这是他们常仰赖成年人生活,且一举一动受到成年人的控制。当儿童利用这种自卑感作为逃避做事情的借口时,便展现出神经病的倾向。如果这种自卑感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存在下去,便会形成“自卑情结”。

青春期的所有危险,都是由于对生活的三个问题(职业、社交和爱情)缺乏适当的训练和准备所造成的。青春期给人的只是个机会,是开始对成年人的生活问题做出独立的而有创造性的解答。

在《自卑与超越》里,作者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任何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初都是以感觉来判断是非好恶。刚出生的婴儿到幼年阶段,接收到任何负面的信息,印象都会特别深刻。容貌、身材的高矮胖瘦、课业成绩的好坏、家庭背景的差异等等,都有可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种下自卑的因子。因此应该以坦然的态度面对自我内心中的自卑情结,使自己在生活、工作、处事上,避免走入自暴自弃或是骄傲自大的偏锋,能够超越自己。

从书中,我感受到,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与这种自卑感做斗争的过程,这也可以解释为人的社会性形成的过程。战胜自卑,就是战胜自我,不断摆脱自卑的身影有如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尊,我非常赞同大师的一个观点:一个在某方面有缺陷的人,会比优越的同伴更渴望超越自我。而接受太多宠爱的那一个,是内心最具有优越感的,在自我陶醉于优越感的同时,麻木、消沉、逃避,逐渐形成更大的自卑,以至于一事无成,并且极易产生病态心理。

虽然,我们无法培养一个没有缺点的“完人”,但可以培养一个身心健全的人。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心理素质教育,防止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有了自卑也应当正确对待。帮助大家树立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这样大家才能健康、更好地发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