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的读后感范文(通用4篇)
时间:2023-09-09 12:03:48 浏览:96756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简单来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贾平凹的读后感范文(通用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贾平凹《风雨》是一幅写景的叙述散文。作者借助于描写西北小村落里那些易见的景物在一场风雨中的千姿百态而表达了对社会不正之风的深恶痛绝。风雨,从来都是一个极其平常的自然现象,但在中国文学里,风雨则一直隐喻着一些国家的变故,政治风暴,或是政策运动等,像什么有名的整风运动啊,金融风暴啊,风头,风声什么的。中国古诗里有一句“山雨欲来风满楼”想必大家对这个诗句是在熟不过了吧。如果从这层意义上来讲,那么再看这篇散文的意思则全出来了。
《风雨》一文开头是"风来了",大片的树林感觉到了,所有人都感觉到了,于是作者宏观上看到了风吹的树林鼓了再陷,陷了再鼓。接着作者把视角切到了细小的物体身上,垂柳条风在风中无助地乱舞着;杨叶也展示着它的两面性;墙头草一样的芦苇也会倒伏下来了,在尖锐地高叫着,那叫声必定特别刺耳吧;农家的白羊被风雨声惊吓的挣断了牵线乱跑起来。出门找羊的小女孩的尖声哭泣也无法阻止风雨的呼啸。做为攀附性极强的葡萄蔓也无法逃脱过这风雨的袭击。写到那些讨厌的苍蝇则更加诙谐了,这风雨一过,那些苍蝇则还会继续飞出去为非做歹吗?作者写到被风雨吹落的鸟窝时,我眼角湿湿的。看到过城市的拆迁所谓的钉子户时的情景,那些巨大的挖掘机将巨手伸向那些房屋时老人孩子哭天喊地的哭叫声,到最后竟然晕了过去,但房子最终还是被强拆掉了。因风而贴在墙上的那些废纸。东墙上贴,西墙上贴。这样的杰作在中国的大小城市的街头巷尾都可以轻而易举地看到,那些涂在墙上百无一用的废话往往是因为风声而撤了贴,贴了撤。作者最后写到了人,活生生的老人。这场风雨的来临对于那些不懂世事的孩子来说则完全给了他们一场嬉戏的机会。而操劳大半辈子的老人家腿上的风湿,那痛,因为这场风雨的来临显得更加尖锐,或许这就是作者的立意吧。
时隔近二十年,又一次读先生的散文,还是如多年前一样喜欢他的文章,忍不住想言传言传。
先生大我六岁,当是同时代人,他初发作品时,我是文学爱好者,很是读了些他的文章。后来发现有卖《贾平凹散文自选集》时就毫不犹豫地买下,果然没令我失望,不仅我爱读,就连上小学的炜儿听了他的文章也是喜欢得不行,总学说:我要撞棉花包撞死,吃白糖吃死。于是去日本时就把此书也一并带去,供炜儿闲时阅读。回国时,扔了很多衣物、日用品,可这本缺了封底的书却又被带回。
这次读《朋友》才知道,那本自选集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看来还真是与他有些缘的。二十年来作者与读者都在成长,他的文章越来越朴实无华,却在不经意处会令你发现一些深刻,一些禅意,一些古风,如以下几段:
一个人活着其实仅仅是一个人的事,生活关照形的朋友可能了解我身上的每一个痣,不一定了解我的心,精神交流形的朋友可能了解我的心,却又常常拂我的意。快乐来了,最快乐的是自己。苦难来了,最苦难的也是自己。
这个世界已混沌不清,抨击丑恶发泄怨愤是一种战斗,而宣扬纯净也是战斗。人生的残缺使我们悲痛和激愤,而在残缺人生中享受纯真美好,更是我们的一种生活的艺术和人生的艺术。
人活着最大的目的是为了死,而最大的人生意义却在生到死的过程。朋友被朋友们骂着又爱着,是因了这个朋友的真诚和有趣。
他形容一个朋友的长相:满脸都是头,满头都是脸。看到此不禁莞尔,想到圈内程主任的那张如弥勒般的佛脸。
这本散文集多为朋友作序,也有写一些有趣朋友之间的交往,被写人物大多为陕西文人、书人、画人,也有一些喜收藏石头之人,还有朋友的小儿,竟被他称为先生,皆因小儿怀有纯净无染的心也。其为友人,却不胡乱吹捧,有一说一,无二是不言双的。
读先生的文,发现了许多与先生相同之处,不由窃喜。先生喜饮茶,我亦喜饮茶,先生喜藏石,我亦喜藏石,不过我的俗了些,是玉石,先生喜的是天然大气之石。先生喜藏陶罐,我亦喜欢陶、瓷之器,不过先生喜的是高古之陶,而我喜的是家用的大俗之器。先生不爱钱、权,我亦鄙薄这两样。先生善书、画,我却喜赏书画,先生写一些微言大义的小文,我却爱这些文章甚于爱先生的小说。还有一点很重要,先生是文坛著名的病人,而我亦是文坛之外一个无名的老病号,且得的是同一种病,不是我硬要牵强附会的找与名人的相同之处,而是爱先生的文在先,对先生好奇在后,才发现了这些缘,不由拿来显摆。
在此以一读者身份遥祝先生身体安康,多为我辈写出一些美文来,才不枉了我们来世一遭。
幽兰
花了三天时间,将作家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极花》读完了。如果没记错的话,这篇长篇小说,前面两页已经读过两遍了,但最终还是以读不下去和静不下心来而告终,但这次,我坚持读完了,感触颇多。
算上这次,开头已经被我读了三遍,但这次彻底地读明白了,也理清小说的思路了,这也算是一种收获吧。
这是一篇以一个被拐卖女孩的视角写的小说,因为自身文学功底有限,对于作品的结构和构思还是不敢妄加评论的,只能静静地把它读完。读完之后,合上书页,内心久久无法平静。因为这篇小说,让我想到了一部叫做《盲山》的电视剧,内容是如出一辙。都是讲述的关于人口拐卖的事情。
小说《极花》中,被拐卖的是一位名叫胡蝶的女子,她和母亲到城市租房收拾破烂,一直是农村出身的她来到了城市,认为自己就应该是城市人,一定要在城市里生存下去。在出租户里,她也遇见了自己心仪的青文,房东大伯的儿子,但始终因为自己是农村人,青文是城市人而感到自卑和害羞。就是这样一个单纯,人生阅历尚浅的女孩,为了找一份工作,而被人贩——所谓的王总,被骗至酒店,最后被卖到一个周围都是连绵起伏的山脉的小村庄里。她被关进窑洞里,这在胡蝶的生活里是不曾见过的房子,阴暗、潮湿和极其陌生……这里的一切,让她不断地吼叫、叫骂和反抗。但这一切都是徒劳的,外面的人也就是买她的人根本不理会她的反抗举动。胡蝶是孤独的,她只能看硷畔上的`白皮松树,看树上栖息的乌鸦"噗嗤噗嗤"地往下拉屎。我想,这对于自由的人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而在胡蝶的眼里,它们是用来排除解忧的。
胡蝶每天被锁在潮湿、阴暗的窑洞里,村里的人都很高兴,因为黑亮有媳妇了。而没有媳妇的男丁也在花钱找人买媳妇。在这个闭塞的村庄里,好多人的媳妇都是花钱买来的,有的因为不愿意呆在这里,企图逃跑但都被抓了回来,甚至弄残他们;有的是生下了孩子,就认命了,不再有逃跑的念头,一辈子就呆在了这个封闭的小地方。而胡蝶也是如此,逃跑没成功,被捉回来关进窑洞,并且穿上铁链。直至被几个愚昧的村里人强压着与自己的丈夫(买家)发生实质性的关系才得以自由。她是如此地痛恨这里的一切一切,可是又不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是一个什么样的山村,根本无法与外界联系,只能在这里度日如年。后来的结局就是同其他被买来的媳妇一样,认命了,在这个地方怀孕生子和扎根。
看到这篇小说,心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山村,这里的人怎么可以这样无视法律;怎么可以如此大胆地买卖人口。同时,为小说中的胡蝶感到难过,一个读过书的人,就这样被糊里糊涂地骗到这个偏僻的山村,面对周围的山,根本无处可逃,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一种怎样人生境遇。
看了小说后记后,真没想到,在这样一个和平的社会下,竟然存在着如此不齿的勾当。每年又有多少妇女和儿童被拐卖,想想真是痛心至极!电影《盲山》也是如此,拐卖、反抗、强迫和认命……
希望和平社会下,不要再有这样不齿的勾当发生……
读了《落叶》这篇文章,我知道了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也是一个不可泯灭过程。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不可捉摸的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们各自的存在。
《看人》让我从此看问题,办事情,心胸就不会那么狭窄了,目光就不那么短浅了。也不会为了蝇头小利去勾心斗角,还不会因为一时荣辱而狂妄火消沉了......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丑石》。作者家门前有一块大石头,这石头很丑,一点用都没有,有时还会让人绊倒,所以人人都讨厌它,希望把这不吉利的东西搬走。有一天,一位天文学家被丑石吸引了。经鉴定,这是陨石,已经落下两三百年了。作者感到了自己的可耻和丑石的伟大,感受到了丑石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伟大。这篇佳作,被作为“身处人海之中,心想山林之美”的佳作。这篇文章说明了一个道理:认事物不能只看外表,要看一看他的本质。我也知道了丑石的确很丑,但它是以丑为美,而我觉得它的美更是价值之美,内在之美。丑石不屈于误解和寂寞是因为它有真理,它知道自己不一般,而我们只要心存真理,哪怕受到误解、诬陷,甚至受到所有人的鄙视。但我们同样有自尊。
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许多的“丑石”。表面上一无是处地,可要是真正把自己表现出来,却是很优秀的。我们村里就有这样的一块“丑石”,他是位个子高高的男生,没什么方出类拔萃。可再一次校艺术节闭幕式上,他居然表演了拉丁舞,跳得还不错。他那潇洒的动作,使我们对他刮目相看。这正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再让我们把目光转向马路清洁工。在炎热的夏天,许多人拿着棒冰待在凉爽的空调室里,清洁工却拿着扫把在大街上忙忙碌碌,为的是让我们城市干干净净。清洁工和丑石,一样是默默的承受,认真做好自己。
表面上平淡无奇,不代表自身没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