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人的话语集合3篇

时间:2023-09-10 04:58:04   浏览:21204

  如果把高中三年去挑战高考看作一次越野长跑的话,那么高中二年级是这个长跑的中段。与起点相比,它少了许多的鼓励、期待,与终点相比,它少了许多的掌声、加油声。它是孤身奋斗的阶段,是一个耐力、意志、自控力比拚的阶段。但它同时是一个厚实庄重的阶段,这个时期形成的优势最具有实力。目前高二学生中间,有两种思想:一种是,我已经过去了高一,学校的方方面面我都已熟悉了,离高考还远,正是可以放松自在的一个时期;另一种是,我已经过去了高一,已经清楚了自己身上还存在哪些不足,还有哪些不利于高考的习惯,思想更成熟了,责任感更强了,没有高一的幼稚,没有高三的焦虑,正是增强实力,抛开对手,去拚高考的最佳时期。两种认识,天地之别。

  在日本近代史上有两位一流的剑客,一位叫宫本武藏,一位叫柳生又寿郎,为了便于大家听,把前者叫宫本,后者叫柳生。宫本是柳生的师傅。当年,徒弟拜师学艺时,曾就如何成为一流的剑客请教师傅。徒弟说:“以徒儿的资质,练多久可以成为一流的剑客?”师傅说:“至少十年”。徒弟一听,十年太久了,就说:“如果我加倍努力,多久可以成为一流剑客?”师傅答道:“那就要二十年”。徒弟一听,以为自己的努力还不够,就说:“如果我夜以继日,一刻不停地苦练,多久可以成为一流剑客呢?”他的老师说:“如果这样的话,你就只有死路一条了,哪里还能成为一流剑客?”徒弟越听越糊涂,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这时师傅意味深长地对他说了一段话:“要想成为一流剑客,就必须留下一只眼睛给自己,一个剑客如果只知道注视剑客的招牌,不知道回视自我、不断地反省自我,那也就永远成不了一流的剑客”。宫本师傅不愧为一代宗师,言之凿凿,字字珠玑,一针见血地点悟了柳生。

  今天,我们也要说:“留下一只眼睛给自己”,看什么?作为离进入高三只有2个月的我们,我认为,要有三看。

  一看信念。信念是我们进步并取得成功的动力系统。肯德基炸鸡速食店创始人山德士,原本在一条旧公路旁有一家餐馆,后来新公路辟建,车子不再经过这里,他只好把餐馆给关了,这时他已经60岁了。他认为他惟一的财产——做炸鸡的秘方,一定有人要。于是,他开始去拜访那些他认为会愿意投资在这张配方上的人。他问了一个、两个……几百个都没有人要,但他还是认为“一定有人要”,这信念激励着他。他不断研究对方不接受的原因。就这样,经过一千多次的尝试,终于,有一个人愿意投资。他成功地创立了世界著名的快餐公司,在大家都认为没有希望的年龄才开始了新的事业。 要完成高考所需要的知识储备、技能储备、心态与情感准备,必然要经过一个在感觉中漫长、枯燥、寂寞的过程,能够在这段行程中坚守信念,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获取战胜高考所需要的一切,决定于一种坚持的性格。要设定一个目标,是人人都会的事,但要达成一个目标,就不是人人都能坚持得住的。没有在高二年级的有目的打拼和磨炼,是不可想象的事。问题的难度在于,高二,是一个在一年的时间里要学完高中课程三分之二的特殊时期,是一个心态极易松懈的时期。打拼出一种高三所需要的坚持,没有人会教给你怎么做,一切依靠自己。一个高二学生的全部聪明所在,就是他会不会、善于不善于创设这样的环境。成功者习惯坚持,失败者习惯放弃。拍了将近100部电影,被誉为全球100位最伟大的影星之一---------成龙,在好莱坞星光大道留下手印和脚印时说:“面对挑战,只要全力以赴,荣誉自然随后而来”。他拍《少林门》时,被打得完全失去知觉;拍《醉拳》,眉骨受伤,眼角被踢爆;拍《A计划》,颈骨重伤,鼻骨被撞裂;拍《警察故事》,第6至8节脊椎骨及骨盆撞移位;拍《龙兄虎弟》,头骨凹陷、脑出血;拍《红番区》,脚骨开裂,脚趾骨头插穿表皮;拍《一个好人》,从高空堕下撞伤鼻骨、颈骨;拍《我是谁》,左边肋骨和脚踝受伤;拍《特务迷城》,尾椎软骨受伤导致下半身不能活动;拍《飞龙再生》,眼部受创,当场血流满面……他的信念是“我宁可为电影而死,而不愿老死。”有一首歌叫《爱拼才会赢》是对成龙成功之道最好的诠释和旁注。 打赢高三,是一场极为艰巨甚至残酷的战役,每一个环节的好坏胜负,都可能改变战局的走向,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因此,高三需要一种气质,需要在高三之前,培养一种品格:在每个细节上都竭尽全力、百折不挠,要做就做最好。 (全体齐喊:竭尽全力、百折不挠!)

  二看心态。 在心态的营造过程中,有一样东西必不可少,那就是自信。再好的心境,没有了自信,都会瞬间坍塌。自卑生灰心,灰心生失望,失望生动摇,动摇生失败。看看我们身边的例子:好心态的第二个方面:要力戒浮躁。暴露在试卷上的书写了草、会而不对;作业中的敷衍了事;思考上的浅 尝辄止;学习过程中的丢三拉四,反映出的是思想上的浮躁,心态上的浮躁。做学问,坐不下去不行,钻不进去不行。考场要自己去上,做学问也没人代替得了。嘈杂的教室、乱七八糟的物品摆放、地面上的废纸、墙上的脚印,给人的印象都是杂乱与无序,这种不良信号的不断输入,必然导致心态的浮躁。钱学森大家都熟悉,他回国时险阻重重,资料全留在美国,只身回来。光明日报曾披露:93年我国派专人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取钱学森手稿。从中只取回了80多磅,是其中极小部分。待打开一看,人们惊呆了,人们很难将这工整的书写、严谨的推理、细心的演算与“手稿”联系起来,因为这特征不只是体现在一页上,而是贯穿全部的15000多页------标准的英文书写,无一字改动,工整流利。试想,和我们相比,钱学森的学习、工作任务不重么?正是这工整、认真,反映着一代大师做学问时超凡脱俗的心态。这样的人生能不成功么?人在动力不足时,找出个准备拖延、懒惰的理由总是很容易。比如说时间不够。其实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是使用15分钟的工夫来完成的,这段时间通常被人们浪费掉。罗斯福当总统的时候,他的办公桌上总摊着一本书,以使他能够在两次约会之间两、三分钟的空档内读上一段书。在其卧室内总摊着一本诗集,以便于在穿脱衣服时能背一首诗。可许多人总说没时间。我们往往把成就非凡的人叫天才。天才有三个特征: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向往;忍别人所不忍,成别人所不成;预见能力或叫超前思维。同学们:我们要有点远见,早点具有高三意识,早点纳入高三的快车道,早点用高三精神鼓舞起斗志。让浮躁、拖拉、得过且过离我们远去,打造这一届的高二精神,高二品牌。(全体齐喊:树立信心、远离浮躁!)

  三看习惯。有一句话已经说了将近两年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为自己的一生成长奠基”。这是经验之道,成功之道。我们提倡做学问时的行为习惯:即“埋头、素服、缄口”,埋头,即埋下头去读书,抬起头来走路,这是做学问的境界;因为素服,就少了生活中的许多轻浮与轻狂,少了视觉和触觉上的许多诱惑,心态便也自然沉稳;因为缄口,就少了许多的闲话、闲事与闲思,这是做学问的入场券。千万不要小看了一句废话,一口痰,一片废纸,一句争执,一次了草,这些不起眼的习惯,正如你鞋中小小的沙粒,会严重地制约你成才的质量和速度。生物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跳蚤放在一个开口的容器里,它会跳得比容器口还高,将盖子盖上,跳蚤还会往上跳,只不过这次头撞到了盖子,再跳,还如此。一会儿,移开盖子,它还跳,不过,它跳得再也超不过原来盖盖子的高度了。千万不要让那些不良的举止与习惯,如无形的盖子,限制了你才力的发展。关于十六字的学习习惯:超前预习、认真听课、及时梳理、规范做题。超前预习:有名成语叫“笨鸟先飞”,先飞的是笨鸟吗?当一种竞争在智力大抵相当的群体中展开的时候,先飞才是一种真正的成熟与智慧。 刘翔跑得很快,当他获得奥运金牌时,超出对手两米多。我想,如果让这个第二名站在刘翔之前十米,然后开始比赛,刘翔会不会还是第一个撞线?高二的竞争,是为高三作准备,那么,你何不早点出发,在正式比赛之前,就超过对手十米呢? 认真听课:同学们的知识积累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而且,听课是动用感官最多的活动,用耳听、用眼看、用手写、用嘴说、用脑想等等。常常听说一些尖子生下课老玩,怎么考试分还挺高,没错,绝对是认真听课的结果。及时梳理:备考最有价值的东西,是来自错题的经验,学会感谢错题、用好纠错本,试卷改满分,不懂及时问。

  规范做题:

  1、考场在乎的不是做了多少个题,而是在乎在每个题上争取了多少分;考试竞争不是做题个数的竞争,而是得分多少的竞争。 步骤分的争取、做题务求做对,是考试竞争的主流。

  2、试卷上的所有题,肯定能与自己所学的某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关键是:找出主要矛盾;找一个特例;和做过的哪个题可以类比一下等等。

  3、做题是给别人看的。 写整洁写规范,争取评卷人的好感,是最聪明的做法。

  4、越是自己认为会做的地方,越要特别谨慎。 “会”的感觉可能不是你所独有的,因而往往是命题人妙用“似是而非”设置陷井的机会。

  5、从自己最擅长的题型开始做,以积累下来的感觉作为最好的经验指导自己,逐渐在脑中积累成功的、积极的、信心性的良性信号,往往是“超常”发挥的先导。

  高考的竞争,要求每一位面对它的同学全力以赴,需要把生活中的每个环节都转化成向上的、积极的因素。期中考试刚刚过去,正是从两只眼睛中留出一只来回头看看的大好时机。通过反省,把自信、乐观、宽容、爱心、洒脱、坚强这些积极、良好的信号输入大脑,强化动力,平衡心态。据美国科学家研究,养成一项好的习惯平均需要21天。未来的日子,足以养成战胜高考所需的一切习惯。“留下一只眼睛给自己”,使自己前行的阻力更小,效率更高,使自己对高考的竞争在更高的层次上展开,最后,挖掘无限潜能,缔造巅峰状态。祝同学们快乐、健康、学习进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总理年少时的一句令人振聋发聩的话语,让人不禁为他的远大理想而震惊,但他却做到了。

  在那战火纷飞的时期,中国,不是富裕的秦朝,也不是闻名世界的唐朝,而是一个正在受欺辱的国家!曾经的辉煌也已不再继续了。但一位位愿为国牺牲的烈士们,用一双双流淌着鲜血的双手,为我们重新托起了一片片和平的土地。

  历史,是要用来纪念,而绝不是用来享受的!总有那么一些人,为祖国发展,为祖国的强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解决了当时七亿人口的吃喝问题;中国“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因放射性物质而患绝症;中国铁路先驱——詹天佑,翻山越岭让中国南北天堑变通途,他们一个又一个地投身到祖国的建设发展当中,身处在这样和平环境里的我们,虽然只是一名小学生,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虽然现在我们还无法解决国家大事,但我们依旧可以去为未来做一些大胆的创想,并用我们自身的努力让它变成现实,因为新时代就应该要有新梦想、新起点、新方向!记得我去过的深圳,那里高楼树立,景象繁华,全是一派现代都市化,可谁能想到,在改革开放前,那只是一个小小的渔村呢!我们的创想,我们的梦,谁敢说它是维娜斯残缺的双臂,抑或梵高的抽象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呢?说不定它就是哥德巴赫猜想呢!

  时代发展迅速,作为祖国的下一代,我们更需要好好学习,来回报祖国,为走向新时代作出一份贡献!

  伟大事业需要伟大实践,人民群众是伟大实践的主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充分继承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多次围绕中国梦、劳动、劳动者、劳模精神等内容进行深刻阐述,内涵丰富、思想深邃,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引领和精神支撑。

  一、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历史反复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

  人民群众用劳动创造了人类历史。马克思认为,物质生产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有了人类的劳动,才有满足人类生存必需的前提,才产生了生活和历史。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从唯物史观和劳动哲学层面,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人民的主体地位,科学阐明了人民劳动创造历史的重要意义,指出“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些观点全面把握了人民、劳动与历史发展、时代进步的内在逻辑,与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了辉煌历史,铸就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这一重要论述充分肯定并高度赞扬了中国人民在中华文明创造中的主体地位,也以中国历史发展实践生动阐释、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创造中华文明的重要价值。在漫长的发展实践中沉淀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人民特质禀赋,已经成为植根于中国人内心的民族基因,并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发展进步。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力开创伟大事业。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4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不懈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巨大发展,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正以“实干兴邦”的劳动精神继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篇章,焕发出人民创造历史的强大生命力。

  二、以造福劳动者为最大政绩

  伟大的发展成就由人民创造,丰硕的发展成果也要由人民共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既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价值追求,也是广大劳动者的殷切期盼。

  造福劳动者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既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财富的享有者,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人民的共同富裕为目的,其发展的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心全意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谋利益,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神圣职责,“劳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要把“坚持崇尚劳动、造福劳动者”作为社会主义奋斗的目标。这些思想是马克思关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在新时代的新阐释、新解读,既重申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自身价值实现的回归,又高扬了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人翁地位。

  造福劳动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弘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等,均体现了以劳动人民作为强基固本的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这些重要论述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旗帜鲜明地强调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造福劳动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民生状况得到诸多改善和更好保障,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例如: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跑赢经济增速,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健康中国建设取得新进展。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造福劳动者为最大政绩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铿锵记录。

  三、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为开启新征程、实现新目标而向全体劳动者发出的奋斗召唤。

  实现每个人的梦想需要奋斗。中国梦是每一个人的梦,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对于个人和家庭而言,美好的生活不可能自动生成,幸福离不开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艰苦奋斗。在人的一生中,青春时期是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最好阶段。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奋斗。人类的美好理想,不可能唾手可得,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人民以光复旧物的决心、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为实现这个伟大梦想进行了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只要13亿多中国人民团结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奋斗。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世界命运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选择,各国人民的幸福生活也需要依靠奋斗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要达成共识,更要见诸行动,需要各国人民一道,共同奋力创造人类更加繁荣、更加安宁的美好未来。

  四、劳动开创未来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根本上要靠全国各族人民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来实现。

  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强大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使用“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楷模”高度赞扬广大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并指出劳模精神“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在新时代背景下,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有利于培养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产业工人队伍,推动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劳动的浓厚氛围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汇聚起“劳动托起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发展和维护劳动者权益,释放劳动最光荣的时代强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面对广大劳动者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我们应坚持社会公平正义,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只有持续提升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引领在人民内心深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加强劳动教育,培育青少年深厚的劳动情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依靠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辛勤劳动、接续奋斗来实现。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少年寄予殷切期待,“要通过各种措施和方式,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牢固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为祖国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因此,要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广大青少年投身实践,在增长才干和磨炼意志中感受劳动所带来的收获和乐趣,进而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真挚情感。

  “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一定能够最充分调动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程度地聚合起人们饱满的劳动热情、激发起人民群众昂扬的奋斗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