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范文(精选11篇)
时间:2023-11-24 00:10:43 浏览:67893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现代诗》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范文(精选11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送别》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送别诗的特点,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2、体会诗的感情,分析诗的技巧。
3、了解有关的诗歌知识,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诗所用的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有一种感情“失去才知道珍贵”,这就是离别之情。如果说爱情是缠绵悱恻的悲歌,那么友情则是情牵意绕的古曲,而亲情更是感天动地的乐章。离情中有情人晶莹的泪水,有朋友的依依不舍,有母亲鬓边的.白发,更有赤子拳拳的情怀。也许相见就意味着离别,离别就意味着伤感,但有谁能否认这离别是美的,这伤感也是美的。浓烈的感情化作语言的珠玑散落在历史的盘中。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别情”。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二、背诵学过的送别诗
提示:我们先看看我们学过的送别诗一般表达怎样的感情。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情感:茫然、怅然若失。
别董大
情感:宽慰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情感:劝慰中带难分难舍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情感:想象友人别后的怅惘、孤寂、落寞。
赠汪伦 李白
情感:朋友间的友谊。
小结:古代送别诗一般表达怎样的情感?
对友人的留恋、关怀,对友人的宽慰,对友人的思念,表达自己的志节,依依不舍,分别后自己的孤寂、惆怅、落寞。
三、自由朗读,揣摩停顿
1、引导学生回顾划分古代诗歌朗读节奏的一般技巧。
提示:七言古诗,常采用二二三节奏或二二二一节奏。有规律可循,但无定数,视具体情况而定。
2、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议。
四、诵读领悟
1、自由朗读,领会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进行交流。
2、《送别》诗可以作不同理解:1)、抒发了送别出征人时的离情别绪。2)、影射、讽刺隋朝统治者,表达了人民对统治者的痛恨、诅咒。
3、学生自由朗读,体味如何通过自己的读,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
五、探究课文
体会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1、《送别》运用谐音双关的手法,以杨柳之“杨”谐杨广之“杨”,以写杨柳、杨花之名,影射、讽刺隋炀帝杨广荒淫无道,祸国殃民。
2、比较《送别》和《朝天子咏喇叭》,它们分别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六、小结
七、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背诵并默写全文。
《苏珊安东尼》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理解文意。准确认读文中字词。欣赏主人公精彩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理顺本文结构,接着通过练习的方式对文章进行深入探讨,最后举行小型讨论会,对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加以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苏珊安东尼勇于斗争,为了崇高目标奋斗不息的精神。珍惜今天的生活,培养向上的决心。
教学重点、难点:
1.文中插叙的作用。对时代背景的掌握。
2.欣赏主人公铿锵有力、义正辞严的辩论。
3.培养学生男女平等的意识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主人公的基本资料。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影片。
学生准备:搜集男女不平等的资料;预习课文,认读文中字词。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他们所了解的旧社会的妇女在家庭中和社会中的地位,使学生意识到妇女争取平等地位的必要性。
参考意见: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没有婚姻自由;女子无才便是德,没有读书和参加工作的机会,经济无法独立;裹小脚,身心受到摧残等等。(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与旧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相比,在座的各位女同学能坐在这样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是多么幸福的事啊!今天的妇女在法律上享有与男子同等的权利,而这种幸福是经过众多妇女自由斗士们的不屈的斗争才获得的。今天我将带同学们一同去认识一位美国女权运动的第一人--苏珊安东尼。(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学生思考活动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
1、听准字音:
讪(shàn)笑 赚(zhuàn)钱
歧(qí)视 喋(dié)喋不休
2、思考:文章主要写了苏珊安东尼的什么事迹?
三、整体感知
1、介绍苏珊安东尼的基本情况及时代背景。
2、学生浏览全文,圈划出文中能体现当时社会环境的句子。
第1段和第2段中“男人们”的表现--轻视、嘲笑;
第6段和第7段的介绍--整个社会男女地位的"不平等;
第9段中别人的议论--谩骂;
第10段许多妇女一开始的表现--懦弱;
第12段苏珊以非法进入投票站的罪名被逮捕--不平等。
四、 师生双边活动:
1、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
先介绍了苏珊安东尼在1872年美国总统选举上的情况,接着插叙了苏珊安东尼一直以来为此所作的努力,最后记叙了她为选举而遭逮捕"后在法庭上的辩护。
板书:
顺叙--插叙--顺叙
2、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文章主要写了苏珊安东尼的什么事迹?对这件事作者又重点写了哪几个斗争场面。
明确:主要写了苏珊安东尼争取妇女选举权的事。
1872年带领14名妇女参加美国总统选举;被捕后在法庭上的辩护。 ( 投票斗争和法庭斗争。)
3、苏珊作出了怎样的努力?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课文一开始写了苏珊带领其他妇女投选票;第8段苏珊的呐喊;第9段“她的确在斗争……抗议书”;在法庭上据理力争;第20段“苏珊依然呼吁……提高妇女地位”。
许多男人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许多女人也走进了斗争的行列,就连法官的态度也为之动摇,最终获得了胜利。
4、从中可以看出苏珊安东尼是个什么样的人?
勇于斗争,充满智慧,不畏强权,为了妇女的权利而不懈奋斗。
五、 板书设计
苏珊安东尼
争取妇女选举权
投票斗争和法庭斗争
男人们:嘲笑轻视谩骂恐惧改变观念
女人们:害怕喜欢帮助加入胜利
个人批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探究苏珊安东尼重点斗争的场面。
2、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深入理解课文。
3、举行小型讨论会,对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加以分析。
教学过程
一、探究活动
1、投票斗争
(1)朗读1-6段。这一部分中男人们的表现有怎样的变化?
在这场斗争中苏珊的话竟然使那些嘲笑她们的大男人们“一动也不敢动”、“呆若木鸡”、“呆呆的”,看来苏珊的话力量真不小。
(2)朗读第4段,要求读出苏珊坚定的、大无畏的气势。
(3)学生分小组讨论这段宣言的震撼力。
明确:宣言首先阐明来这里的理由--“为了选举美利坚合众国的总统”,这是政治生活中的大事,而总统是每个人的总统。其次说明妇女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 是生育这个国家保卫者的女人”,离开女人,一切乱套,国将不国。然后点明女人和男人互相依存的关系,说明女人不仅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重要,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不可缺少的。最后以宪法中“人人生而平等”的条例为武器,坚决表示“我们女人同你们一样,也是这个国家的公民,我们将坚持在此选举出即将成为政府领袖的人”。
苏珊话虽简短但有理有力、字字千钧、掷地有声,表现了她大无畏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
2、法庭斗争
(1)学生与小组成员自由分角色朗读第13-19段,要求读出苏珊坚毅自信的气魄。
(2)讨论:苏珊是从哪几个方面为自己辩护的?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分析辩护词为何会“如此有力”?
明确:先用三个反问句有力地驳斥并否定了强加给她的所谓罪行,然后主动出击,举出美国宪法“在法律面前的平等权利”的条文,尖锐地指出真正有罪的人正是那些违背宪法的人。
形成排比的反问句加上一正一反鲜明的对比,咄咄逼人,充分显示了她的自信和坚毅。
二、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深入理解课文
师生双边活动
1、文中有一部分插叙,讲述了苏珊 安东尼长期以来为争取妇女权利而进行斗争的情况,请大家仔细阅读这一部分,简述一下她的斗争历程。
先概述了美国人权的基本情况, 使我们对时代背景有了大致了解,然后介绍了苏珊安东尼的斗争方式、人们对她态度的转变及取得的成果。
2、苏珊安东尼通过什么方式来改变人们的观念呢?
发表演讲,与男人辩论;写了数 以百计的宣传册和抗议书。
3、她的行动取得了哪些成果?人们对她的态度前后有何不同?
最初她受到人们普遍的鄙视,反对她的人会毫不犹豫地向她和她的追随者说各种各样的脏话和不实之词。后来一些妇女渐渐喜欢上并且开始帮助她。最后许多家庭妇女从她身上得到鼓舞,加入到她的行列,许多男人也开始改变自己的观念。
三、组织小型讨论会
师生双边活动
1、我们今天享有的许多东西都是经过前人长期奋斗甚至流血牺牲才换来的,试举一二例说明。
点几名学生发言。
2、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如某项科研成果的出现,某项不合理制度的取消等,不要仅停留在对革命先烈的追忆上。渗透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在教师引导下对“我们今天享有的许多东西都是经过前人长期奋斗甚至流血牺牲才换来的”这句话具有更深地理解。
3、组织学生讨论:男女不平等的根源是什么?
积极参与讨论,对男女不平等的根 源有初步认识。
四、本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明白了如今我们享有的许多东西是经过前人长期奋斗得来的,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培养向上的决心,还会为苏珊安东尼勇于斗争,为了崇高目标奋斗不息的精神所感动。
五、板书设计
苏珊安东尼--女权运动的先驱
顺序--插序--顺序
斗争方式:发表演讲与男人辩论
写宣传册和抗议书
态度: 妇女 鄙视-喜欢并且帮助-加入
男人 改变自己的观念
作业:
教学反思:
刘少亥
《选举**》(语文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第十五课 选举**
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人物性格。
2.学习本文生动活泼、轻松幽默的语言。
3.掌握文中生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检查课前预习
1. 检查字词自习情况
提问词解 请生给生字注音。
2. 提问:你知道本文作者的经历吗?
明确:秦文君,女,当代著名的儿童文学家。代表作有《男生贾里女生贾梅》《孤女俱乐部》《十六岁少女》。新作有《一个女孩的心灵史》,以及长篇小说《天棠街3号》。
3.提问:你知道本文的写作背景吗?
明确:作者针对九十年代中学生面临的新问题,以孩子观察生活的视角展示了当今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着力表现了当代少年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从幼稚走向成熟直至坚强起来的成长过程。
二、研讨活动:
(一).学生默读课文,继续思考问题。(问题见下面)
1.本文题目的含义是什么?
2.简要概述课文内容
3.概括段意,把握内容结构。
(二)课堂讨论
1.你知道本文题目的含义吗?
明确:本文围绕林武翔被砸伤事件的全过程来刻画一群可爱的中学生形象。之所以以“选举**”为题,是因为这波折是因学生会主席的选举而产生的。
2.概述课文内容
大概需点出以下内容:
同学们把选举学生会干部的任务交给班委会 → 墙外的噪音使同学们无法安心上课,鲁艳青挺身而出,呼吁尽快搬走售货铺,最终将此事办成。→林武翔被砸伤,贾里等人一下子由英雄变成人“罪魁祸首”。 → 贾里得到爸爸的鼓励,终于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在大家的资助下,林武翔康复了,班上还开了庆祝会 。
三、作业
1.分析本文人物性格
2.《创新》语基部分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选举**》是从秦文君的长篇小说《男生贾里》节选出来的。《男生贾里》是一部
反映当代中学生精神风貌的小说,小说用生动活泼、轻松幽默的笔调真实地反映了当代中学生家庭、学校生活的各个侧面,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喜爱。这部小说由若干个小故事组成,各个故事既相对完整,又前后相连,组成一个有机整体。节选部分就是围绕一次学生会干部选举而展开的故事。
二、师生共同研讨课文,理清以下几个问题
1.课文结构内容(小说的情节)
故事发展过程可以分四个阶段,课文已采用隔行的办法将四个阶段分开。
第一阶段,主要事件是选举学生会干部,由于同学们对候选人不熟悉,把这个任务交给班委会。鲁智胜为了让自己的堂姐鲁艳青当选,竟请班委们吃巧克力,结果事与愿违,鲁艳青恰恰因此而落选。这部分,小说表现了大家对这次选举的不重视。大部分人都心不在焉,有缺席的,有逛街的,有迟到的,大家似乎都认为这样一次选举和自己没有多大关系。鲁智胜是一个例外,他格外地积极,想帮一帮堂姐,但帮的方式实在欠妥当,显得太轻率,女生们一心只想让帅哥儿当学生会主席,根本不考虑他有没有能力,包括贾里的恶作剧(选举理由)都显得太感情用事。这些行为、心理非常符合十四五岁的孩子的年龄特点,显得十分真实。这些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第二阶段,主要事件是:墙外的噪音使同学们无法安心上课,关键时刻鲁艳青挺身而出,呼吁尽快搬走售货铺,最终将此事办成。这件事让贾里明白了“危难之中更见人心”,原来鲁艳青是这样一个有责任感、有胆识、有魄力的同学。同时,这件事也让贾里明白,要办成一件事有时是非常艰难的,搬走一个售货铺也要如此地兴师动众才行。这也算是初识艰辛吧。
第三阶段,主要情节是林武翔被砸伤,贾里等人一下子由英雄变成了受人指责的“罪魁祸首”。生活常常会捉弄人,本来是办了件好事,偏偏好事多磨。林武翔被砸得昏死过去,他的父母又都是盲人,这无疑会引起同学们的同情,也正是出于对林武翔一家的同情,所以便迁怒于售货铺的搬迁,迁怒于热心搬迁的人。小孩子的思维就是这样单纯,就是这样感情用事,但这是绝对符合生活真实的。同样是孩子的贾里,面对这样的误解和不公,该是何种感受呢?苦辣酸甜,一言难尽吧!这种经历对于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或许显得太沉重,但这对于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未必不是一种财富。
第四阶段,是故事的结局。贾里得到爸爸的鼓励,终于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在大家的资助下,林武翔康复了,班上还开了庆祝会。这场**,使贾里重新认识了鲁艳青,但却没机会弥补自己当初的过失。“谁也不会天生是伯乐的,这是真理。”“谁也不会天生就成熟而坚强,这也是真理”。庆祝会上查老师的讲话意味深长:“做一个中国的孩子需要为许多事操心,但是,中国孩子也很幸运,因为能创造世界。”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成长的过程中必定会经历一些坎坷、挫折,这种磨炼是不可少的,只有经受住这些考验,才会变得成熟、坚强。小说写的正是一群中学生的成长经历,小说想告诉读者
的是:“真正的人生滋味就是多味的”,不总是晴空万里,不总是一帆风顺,但不管头顶的是怎样的天空,面临的是怎样的航程,你都要勇敢地往前走!
2.人物形象分析:
小说的作者是非常熟悉校园生活的,她也结交了许多青少年朋友,她爱他们,也理解
他们。小说中的人物很多就是以作者生活中的中学生朋友为原型塑造的,因而这些人物非常真实,非常受学生们的欢迎。课文中的几个人物也不例外。
鲁艳青,虽然在课文中出场不多,但却是一个十分有亮点的人物。她非常有责任感,很热心,也很有魄力。当噪音干扰了同学们上课而且迟迟不能解决时,她挺身而出,大声呼吁,终于把问题解决了。她不因为自己落选而闹情绪,还批评鲁智胜为她助选,她不计前嫌,亲热地称呼贾里为“校友”,还主动帮助贾里他们解决难题。鲁艳青是当代中学生中的优秀代表。
贾里,一个聪明、活泼、热情的中学生,作为一名班干部,他非常负责任,墙外售货铺噪音干扰课堂,他是最积极想办法解决的人。他有正义感,看不惯鲁智胜为堂姐助选,他敢于批评只知出风头却不为学生办实事的学生会主席。他也敢于负责,林武翔被砸后,他十分自责,还和鲁智胜自告奋勇去照顾林武翔的父母。在父母的帮助下,他也能勇敢地面对困难,倡议为林武翔捐款。当然,他有时也急躁,爱感情用事,但有了这次的经历,他不是成熟了许多吗?
课文中的其他人物也非常有性格,如大大咧咧、好心肠的鲁智胜,勤奋好学又有点自私的陈应达,还有那几个爱逛街、喜欢潇洒的男篮队长的女班委。这些中学生形象或许不是完美的,但却是非常真实可信的,是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
3.本文的写作方法:
(1)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一大特点。作者对中学生是非常熟悉的,她和他们交朋友。很多学生给她写信,无话不谈,因此,她能走进学生的心里,她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感,懂得他们的喜怒哀乐。在小说中,她能准确把握人物的心理,描写得真实细腻。如,崇拜名星、喜欢英俊潇洒的异性是十四五岁中学生常有的心理,女班委们选长得像费翔的男篮队长的心理十分真实。鲁智胜是个热心肠,他同堂姐接触较多,觉得她确实很优秀,因此才想帮堂姐一把,这也是在情理之中,而请吃巧克力这一拙劣办法既符合这个年龄孩子的特点,又恰恰表现了鲁智胜的单纯。贾里在不了解鲁艳青的情况下还鲁智胜以颜色,想教训一下这个公然“行贿”的家伙,这些心理都非常符合其年龄特点。林武翔被砸伤后,贾里等人广受埋怨,贾里既委屈又内疚,那段心理描写也极为真实。
(2)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是:语言轻松活泼、幽默俏皮,极富生活气息,多用儿童化的口语写成,读起来清新、明快。如:“到了两点整,教室里空荡荡的只有贾里一个人。这帮人,要是在军队里,准得关禁闭。”“他(陈应达)指示说,由大家代表他--也不问问大家是否愿意代表他,这个专啃英语书的家伙!”“这家伙,真有个商人的脑袋,他用巧克力作为贿赂武器。要不是贾里已咬了一口巧克力,他必定原封不动地把巧克力扔在那家伙脸上。”这些口语化的文字使小说活泼生动,富有朝气。课文中还有一些生动的比喻,如:“班里同学也都变得面目全非,特别是一些女生,像吃多了发酵粉,一下子又高又大,”
“班里多了几个‘女穆铁柱’,女生们无形之中就更神气了。”“假如再在这种教室读下去,到了期末考试,难保有一半同学‘大红灯笼高高挂’。”“三个女班委也受到了牵连,老是嘟着嘴,无精打采,像三棵苦菜。”还比如:“外面的世界更精彩了,而教室里的师生却更无奈”,显然是从齐秦《外面的世界》(这首歌曾经风靡一时)的歌词化用过来的,化用贴切,自然而风趣。“但两件事毕竟还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所以在‘民间’,对贾里他们的不满情绪仍在升级。”“民间”一词大词小用,充满谐趣。应该说,作者秦文君虽然人到中年,但她拥有一颗童心,她热爱孩子,对生活抱着乐观的态度,惟其如此,才能写出这样活泼幽默的语言,刻画出如此鲜活的人物。幽默是一种智慧,幽默更是一种乐观、自信和大度的人生态度,这一点也应该让学生有所领悟。
三、作业
1.完成《创新》
2.整理课后问题
3.用富有校园气息的语言,刻画一个网迷、足球迷、篮球迷或者追星族的形象,表达自己的倾向。不少于600个字。(作文训练)
板书设计
贾里的性格发展过程
一 单纯 有正义感 意气用事
二 有责任感 年轻气盛 急躁留恋 矛盾性格
三 关心同学、明辨是非 幼稚脆弱
四 坚强勇敢
附:难点领悟:
1. 对字词句理解的点拨。
这时外面的声浪却劈头盖脸地压过来,把清高赶走。“清高”在这里是指课文内容。
“可是,老师发作业本时,老师们一个个怒气冲冲。”意思是同学们的作业一团糟。
2. 对课文理解的点拨
如何理解鲁智胜、陈应达等几个人物形象?鲁智胜的大大咧咧而又热心肠,陈应达的勤奋好学而又有点自私,还有几个爱逛街、喜欢潇洒的班委,课文中的这些人物的性格也十分鲜明,也许你认为他们的形象不够完美,但正好是体现了作品的真实可信。
《现代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运用多媒体音乐、画面营造深沉的氛围,学生活动以独立思考、独自体会为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故乡、热爱组国的情操,激发朗读诗歌、写作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 、反复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为教学重点
2、 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朗读带、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课时分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吹落了思乡的尘,却吹不去额头的纹,走完了天下的路,才想起回家的门。追上了漂泊的人,却赶不上漂泊的魂,做完了想做的梦,仍有颗思乡的心……”一曲《回家的人》,唱出了游子心头那割舍不断、挥之不去的乡愁。乡愁是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无奈排遣;乡愁是余光中跨越海峡的真情诉说;乡愁是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缠绵情思……乡愁如水,点滴情深;乡愁如茶,历久弥深。 我们侧耳倾听,席慕容为我们唱响感人肺腑的长城谣,潸然泪下;我们屏气凝思,纪弦为我们讲述一片槐树叶的故事,动人心弦。
二、赏析《长城谣》
1、介绍作者:席慕容,台湾女诗人,蒙古族。198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七里香》。 席慕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因此拥有大量读者。
2、 播放《长城谣》朗读录音
(1)正音: 焉支 yān zhī 隘口 ài 蹲踞 dūn jù
躯体 qū 焚 fén 敕勒 chì lè
(2)解词: 焚--烧。
蹲踞--两腿弯曲,像坐一样,但臀部不着地。诗中用来形容长城稳健、雄伟的姿态。
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三、整体感知:
1、诗根据内容的侧重和运用的表达方式不同分为三类:叙事诗、抒情诗和哲理诗。这首诗属于哪一类?
明确:《长城谣》属于抒情诗一类。
2、抒情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抒情,那么,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一种情感?如果要你用一个比方来形容这种情感,或者说用“这种情感”做本体,写一个比喻句,你会怎么写?
思乡、乡愁、爱国等
这种情感如火一般炽烈。 这种情感像长城一样厚重。 这种情感像大海的波浪一样汹涌澎湃。 这种情感如同火山爆发一样剧烈。
小结:是啊,这是一种灵魂深处的呐喊,是激越澎湃的火山喷发,是千年烽火燃尽之后,对长城的深情凝视。厚重,是因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沉淀在这短短的诗行之中;激越,是因为海峡的多年阻隔使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如火如潮。
3、 这首诗,最重要的意象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使用第二人称来写长城?
长城。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它经历了我们民族的耻辱与光荣。对于身处台湾的诗人来说,长城就是家乡,长城就是祖国,长城就是日思夜想的爹娘!她要诉说的,就是对家乡、对祖国、对亲人的思念。用第二人称“你”,便于更加直接倾泻内心激荡的感情,把心中的长城置于眼前,面对面地倾诉火热的衷肠。
四、 研读欣赏
1、指名学生单独朗诵第1节。找出修饰长城这个抒情意象的词语。
明确:无情 冷眼
为什么“无情”?为什么“冷眼”?数千年来,诸侯、军阀等等统治者,为了各自的利益,在长城下点燃了多少次烽火啊。杀伐纷争,血流成河。长城,像个至高无上的尊者,像个无所不知的智者,冷眼看着这人世的朝代更替,沧桑变迁。青山依旧,长城依旧,而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统治者哪里去了呢?塞北的风沙中,消失了那些匆匆过客,也泯灭了人世的恩怨情仇。长城的无情,只不过是对那些挑起争斗的贪婪的人们的蔑视和憎恶,这恰恰反映对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深切的同情。
2、指名学生朗诵第2节。问:长城为什么使得诗人唱不成声,写不成篇,一提起就烈火焚起?
明确:在这里,长城已经不是一个“无情的建筑”,而是一个象征物。长城“千年的面容”,加上云、树、风……共同构成一副莽莽苍苍的山河画卷。那是诗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家园,那是诗人朝思暮想的故乡,那就是诗人深深眷恋的祖国啊! 这一节,是激情迸发的诗章。
3、指名学生朗诵第3节。思考:
(1)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不眠)
明确:梦回长城
(2)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
“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
那故国的山河填满了诗人的心胸,充溢着诗人的灵魂。人不眠,而黄河从心中流过,如梦似幻。何日能真的见到我的长城、我的黄河?何日能真的回到我的故乡、我的祖国?
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进了席慕容的梦中,也从许许多多的台湾同胞的梦中流过,也从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的梦中流过。
五、板书设计
长城谣 席慕容
你 冷眼 -- 无情的建筑
我 焚起 -- 思乡的激情
黄河 -- 从你身边流过
从我梦中流过
个人批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一片槐树叶》的思想内容
2、培养学生热爱故乡、热爱组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长城是席慕容乡思乡愁的个性化载体,那么,一片小小的槐树叶怎样寄托乡愁?我们再来读一读纪弦的《一片槐树叶》
1、 介绍作者
纪弦,祖籍陕西,生于河北省清苑县。原名路逾,曾用笔名路易士。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另两位为覃子豪与钟鼎文),在台湾诗坛享有极高的声誉。他是现代派诗歌的倡导者,诗风明快,善嘲讽,乐戏谑。他的诗极有韵味,且注重创新,令后学者竞相仿效,成为台湾诗坛的一面旗帜。
2、写作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1954年,诗人已经远离国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跳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中最敏感的一根弦。于是诗人的心灵战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他借这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了游子怀乡之情。
二、整体感知
1、听范读录音,然后自由朗读,明确体裁,把握主要内容:
明确:与《长城谣》一样,这是一首抒情诗,也是一首表达对祖国的怀念与热爱的诗歌。
2 、诗歌第1节,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一片“槐树叶”
然而这片槐树叶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全世界”指出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生情,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3、 诗歌第2节,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槐树叶的来历
4、追问: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是作为诗集的书签用的。在这里“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了文化的象征,也许指的是古老的中国文化,虽忘却了它的具体的来历,但它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诗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子开启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思乡愁之门。
5、 诗歌第3节,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的情感。
6、思考:这一节运用了诗歌的什么手法?诗怎么写的?
明确: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由槐树叶联想到故土的泥土,进而联想到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三、研读欣赏
⑵ 体味语言
1、第1节仔细读来,其实就是一个长句子,主干是“这是槐树叶”,其他的部分都是“槐树叶”的修饰语。诗歌中槐树叶是什么样子的?如何理解五个“最”?诗人为什么连续强调三次“一片”?
明确:(1)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
平常,并不起眼,并不绚烂。
(2)最美 最珍奇 最可宝贵 最使人伤心 最使人流泪
寄托了诗人深厚的感情,这平凡的、不起眼的槐树叶变得如此的不寻常。
(3)……一片……一片……一片
突出了全诗的中心意象,加强了感情的渲染。反复吟咏,诗韵绵长。
2、第2节中,诗人忘记了什么?又记起了什么?看到槐树叶“没有些微的损坏”的时候,诗人该是怎样的心情?
明确:(1)忘记了收藏这槐树叶的地点、时间。
(2)这槐树叶是来自故国的。
(3)看到槐树叶“没有些微的损坏”的时候,诗人该是多么的惊喜啊,不经意的收藏,酿就了多么醇厚而甜蜜的回忆。槐树叶,寄托着青春记忆,饱含着故园温馨的珍奇啊,对于故国的惦念!
3、第3节是直接抒情的部分,同学们知道“花飘香的季节”是什么季节?关于这个季节,你能说出点什么吗?
明确:秋季。“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秋天是怀人的季节,而槐树恰恰不是春天而是秋天开花的,所谓“欲到清秋近时节,争开金蕊向关河”(罗邺《槐》)。诗的前面都是写槐树叶的视觉形象,由此一转,从叶子到花,由视觉意象到嗅觉意象,由眼中槐树叶的实体到槐花香的虚拟联想,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于是,全诗在悠悠不尽中结束,留给读者去品味的,是那淡淡的花香和袅袅的余音。
四、 课堂小结
本诗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开头以槐树叶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和上一篇诗歌一样,都使用了咏物抒怀的艺术手法。
五、板书设计
一片槐树叶
纪弦
最美、最珍奇、最可宝贵、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不平常
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 --平 常
忘了来历 -- 平 常
没有损坏 -- 珍 贵
蝉翼般滑落 -- 轻
故国的泥土 -- 重
何日? -- !
作业:
《长城谣》与《一片槐树叶》两首诗歌之间的共同点。
教学反思:
刘少亥
交流格言(语文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口语交际--交流格言
龚兵
教学目标:
1、学会用普通话流畅地交流格言,清楚得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学会倾听,准确理解发言者的话语、观点。
3、积累格言,感悟格言的深刻内涵,激励学生用格言指导自己的生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够准确流畅得体的交流格言内容,清晰表达自己的看法。
难点:感悟格言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出处】李清照《乌江》。
【大意】活着就要做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死了也要当鬼中的豪杰。
【提示】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的军队围困在垓下,项羽冲出重围,退到乌江时,有人预备了船只,让项羽返回江东。项羽不肯,他说:“当年我带着八千兄弟渡江西征,而今就我一个人回去,即使江东父老仍然拥护我,可我有何颜面去见他们呢?”于是,项羽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自刎而亡。李清照是宋代的著名女词人,她写下《乌江》一诗,赞美项羽这个失败的英雄,也暗讽南宋懦弱的政权。后来,人们多用这两句诗来形容胸怀大志的英雄气概。诗的下面两句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讲的就是上面那段故事。
二、示标(见上)
三、打出幻灯,格言知多少?
1、请你猜一猜: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东西是什么?
2、这句格言出自那个名人?
3、时间如此宝贵,你还能说出劝我们珍惜时间的格言吗?
4、看来同学们知道的格言还不少,你们是从那里收集到的?
明确:
1、时间。2、高尔基。
3、参考:
成功时,时间是美好的,一片春光灿烂;失败时,时间是痛苦的,到处寒冷如冰。--黄书灵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但它会给把握它的人甘甜的蜜,给浪费它的人一杯苦水。--王英琦
成功的大门不是靠别人而是靠自己的努力走进去的。--王英琦
失去今天不是失去一时,而是失去明天的美好。--王英琦
对于时间,不去在意它,不去珍惜它,你终究会发现,这是你一生中最大的错误。--佚名
我们曾经在天真浪漫的童年嬉戏过,在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留下心湖的涟漪,在激情似火的成年一晃而过后,我们在满头白发时会回忆什么呢?让我们为生命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而努力吧!--叶荃麟
4、提示:书本、宣传画、标语、书签、贺年卡、台历、工艺品、展品等。
三、课堂讨论,掌握技巧
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交流积累的格言,说明搜集的渠道 ,喜爱的理由,以及格言对自己的影响。(提示:从生活、思想、学习、语言运用上谈。)
要求:
1、 小组长负责组织,交流后派代表上台发言。
2、 发言者应有表达的信心,能自己发表意见,努力用语言打动人。
3、 能认真倾听别人的话,了解主要内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意见与人商讨。
4、 与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注意使用文明交际语言
四、推选代表,交流互动
备小组推选代表把本组的交流成果以多种形式向全班同学作以汇报,其他同学或进行评价或针对所交流的格言表达自己看法,实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
五、启迪思想,个性表达
在交流名人格言基础上,试说出属于自己的“格言”。
【示例】
1、人生路上处处皆风雨,惟拼搏是出路。
2、你笑对生活,生活笑对你。
六、当堂训练
1、试赏析一下下列格言。
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便永远是一个奴隶。
--歌德
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
--诺贝尔
人生有一道难题,那就是如何使一寸光阴等于一寸生命。
--佚名
后悔过去,不如奋斗将来。
--马克思
2、写出你最喜爱的格言并谈谈你对这句格言的理解。
格言: 。
理解: 。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结构,掌握文章的内容,了解语言学家所谈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
2.概括本文的论点,通过指导学生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重点)
3.学习本文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逐层深入、剖析论点的方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生活中每天要说很多话,可能是太平常了,大家反而不会注意其中的规范和修饰。我们平时常用的口语大多有它相对应的书面语,大家能不能举几个例子?(父亲--爸爸)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书上的语言和我们平时说的口语究竟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在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的带领下,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
二、自主预习
1.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时髦(máo) 弄巧成拙(zhuō) 适得其反(dé)
推敲(qiāo) 约定俗成(sú) 不假思考(jiǎ)
圩堤(wéi) 以讹传讹(é) 一劳永逸(yì)
2.理解词义。
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弄巧成拙:想耍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
适得其反:恰恰得到与预期相反的结果。
头头是道:形容说话很有条理。
不假思考:不经过思考。
以讹传讹: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结果越传越错。
约定俗成:指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往往是由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社会实践而确定或 形 成的。
3.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通读全文,概括文章重点谈论的话题。
明确:本文主要谈论的是书面语的使用问题。
(2)读1-5自然段,说说作者对如何使用书面语有什么看法。
明确:作者对使用书面语的看法: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本文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试给课文列一个结 构提纲。
明确:结构方式:先概述,后分述。第1自然段阐述语言的实质及其主要功能,指出要爱护并正确掌握语言。2-5自然段论述分论点一: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6-12自然段论述分论点二:书面语应当规范化。中心论点:书面语应当是经过加工的口语。
(二)内容探究
品读6-12自然段,回答问题。
1.作者认为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首先强调这两种语言是有区别的;其次,二者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
2.作者为什么要提及“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这种现象?
明确:这说明社会上还有相当多的人不太重视语言的规范性。为了纯洁和规范祖国的语言,作者 又提及这种现象,以引起人们的注意。
3.最后一段话的内涵是什么?它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语言,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语言的规范标准也在变,妄想“一劳永逸”是不可能的。在结构上,这句话是在论述第二个分论点时的小结和补充,有深化这个分论点的作用 。
4.如何理解“语言应该是发展的 ,规范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逸。”?
明确: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语言,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语言的规范标准也在变,妄想“一劳永逸”是不可能的。
(三)修辞探究
分析下面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 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
明确:类比。生动形象地论述了语言的重要性,浅显易懂。
2.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 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
明确:排比。突出某些人写文章过于修饰的情状。
3.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
明确:设问。强调写作不能脱离口语,话怎么说 文章就怎么写。
(四)论证探究
你能说说本文是如何逐层深入,剖析论点的吗?
明确:本文谈论的是书面语的使用问题,其论点是“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它有两 个分论点:书面语不能脱 离口语;书面语应当规范 化。课文的论点没有直接提出,而是化解为两个分论点。分论点也没有直接提出,而是隐含或渗透在具体的论述中,因为谈话必须平易,而直接说出论点可能过于庄重,而且谈话中,语言与语境的关系更为密切,若直接说出论点会比较生硬。
四、板书设计
谈语言分论点1.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2.书面语应当规范化
中心论点 书面语应当是经过加工的口语
论证方法 摆事实
讲道理
五、课外拓展
明明病了,老师有事不能前去看望他,想让你先去看望明明,并代为转达老师和全班同学对他的关心,你打算如何向明明说明来意?
示例:明明,感觉好点了吗?老师今天有事不能来,特意吩咐我来看望你,让你好好养病。老师和全班同学都很关心你,都希望你早日康复呢!
侯晓旭
[谈语言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作品;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
2.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和线索。(重点)
3.领悟其中的道理,学习文 章曲折离奇的写作方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最近同学们中流行看鬼故事的书,其实神鬼怪的故事在古代也颇盛行,比如《聊斋志异》,就是一部谈狐论鬼的书。今天,我们就 要学习其中的一篇《劳山道士》。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 家。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人。年轻时即以文章好出名,但科举屡试不第,71岁才成贡生。一生基本上都在家乡当塾师,家境贫困,能深入普通百姓的生活。倾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又著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等。
2.《聊斋志异》
《聊斋志 异》是主要运用唐宋传奇小说的文言体,以丰富的想象,并借鉴当时流传的故事和前人的作品,通过谈狐论鬼的表现形式,以巧妙的构思、生动的语言创造出的优秀的作品,对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多有暴露,对科举制度和 封建礼教多有批判,并用同情的笔调描写了青年男女真诚相爱的故事。但书中也存在一些因果报应的说法和迷信的色彩。
3.朗读课文 ,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行七(háng) 负笈(jí) 观宇(guàn)
稽首(qǐ) 重茧(chóng) 樵(qiáo)
赉赏(lài) 霓裳(cháng) 自诩(xǔ)
逡巡(qūn) 踣(bó)
4.理解加点词词义。
薄暮毕集 (迫近)
乃于案上取壶酒 (于是,就)
乃尔寂饮 (却)
未谙此苦 (熟悉,知晓)
蓦然而踣 (跌倒)
5.翻译句子。
(1)月明辉室,光鉴毫芒。
明确:明亮的月光照亮了整个房间,光亮能照出极其细微的东西。
(2)良宵胜乐, 不可不同。
明确:这么美好的夜晚,这么大的乐趣,不能不同大家一起享受。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本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你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吗?
明确:本文记叙了王生上劳山拜师学道,不堪其苦,半途而废,临走 前请师父教他穿墙道术,最终碰壁的故事,启示了人们好逸恶劳学不到真本领,投机取巧也只有碰壁的下场。
(2)我们讲述故事,按情节总是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则故事呢?你能用几句话概括故事内容吗?
明确:开端(1自然段):王生慕道,求师学法。
发展(2-4自然段):看师演法,师父教法。
结局(5自然段):王生回家,演法失灵。
(二)线索探究
本文是明暗双线结构,王生不愿吃苦是一 条暗线,你能找出明线是什么吗?
明确:明线是:求师学法、看师演法、师父教法、法术失灵。
(三)人物形象探究
读完本文,你觉得王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 王生是一个想学法又怕吃苦,有了一点本事便忍不住要炫耀的人。
(四)写法探究
王生学道的整个过程几经曲折,跌宕起伏,而且局部的单个情节发展也是一波三折,你能说说情节的曲折离奇还表现在哪些方面吗?
明确:情节的曲折离奇还表现在奇思妙想的法术上。在“剪纸化月”、“酒饮不尽“、“箸化嫦娥”、“移席月中”“穿墙之术”的奇思妙想上,这些超现实情节的大量运用,不仅使情节更趋复杂,而且给全文蒙上了一层神秘浪漫的色彩。
(五)体 验与反思
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明确:一个人只有不畏艰辛,才能取得某种成就;梦想不劳而获,一味投机取巧,最终只能是竹篮打水,到处碰壁。
四、板书设计
不堪其苦 阴有归 志
王窃欣慕 归念遂息
苦不可忍 未谙此苦
自诩遇仙 惭愧忿怒投机取巧 终将碰壁
洁身持正 人仙和乐
五、课外拓展
《劳山道士》的结尾 写“王惭忿,骂老道士之无良而已”。对王生这种行为,你是怎么看的呢?
示例:王生不听道士告诫,自讨苦吃,不从自身寻找原因,说明他太缺自知之明,又不肯反省。
侯晓旭
[《崂山道士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和《孟子》;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重点)
2.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难点)
3.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重点)
4.了解孟子散文善于运用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来增强论证力量的特色。(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都知道,远距我们现在大约两千五百年前, 出现了一个历史文化转变的伟大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春秋时期,孟子却到了战国时期。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孟子的一篇历代被传诵的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并尊称其为“亚圣”。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2.相关背景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孟子和几位弟子所著。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
3.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忧患(huàn) 畎亩(quǎn) 胶鬲(gé)
傅说(yuè) 拂乱(fú) 拂士(bì)
曾益其所不能(zēng)
4.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衡于虑 (衡,通“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
5.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
劳其筋骨 (使……劳累)
饿其体肤 (使……饥饿)
空乏其身 (使……经受贫困之苦)
动心忍性 (使……坚韧)
行拂乱其所为 (使……受到阻扰)
(2)动词用作名词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入:在国内;出:在国外)
(3)名词用作动词
人恒过(过:犯错)
6.一词多义
拂:(1)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
(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
发:(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选拔,被任用)
(2)征于色,发于声(发:表现)
7.阅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由出身卑微转变为显贵,历经苦难磨练,最终都被提拔任用,有所作为。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分析课文
1.分析第1自然段
提问: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第一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根据。
2.分析第2自然段
(1)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
明确:“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请找出造 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明确: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 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一是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发展一个人的才能。
3.分析第3自然段
(1)为什么人在犯错以后才能改正?
明确:经过了主观思想斗争。
(2)文中哪句话是形容这种斗争的 情形 的?
明确:困于心、衡于虑。
(3)这种思想斗争的情况可以通过什么来了解?
明确:色、声
教师归纳:由此可见,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不仅重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强调人的主观 因素。
(4)“人恒过,然后能改……国恒亡”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明确:用三个事实论据,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形成正反对比论证。先用三个正面的事实论据,即“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以此来论证即使是一般的人也要在困境中经受磨难才能奋发进取的道理。“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是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由个人作为推论到治理国家,从反面说明安乐无忧的弊害。这样正反对比论证,中心论点已隐含在其中。
(三)论证思路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你能理清全文的论证思路吗?
明确:先谈人,列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 归纳出作者的观点,主要着眼于“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后论国,主要着眼于“死于安乐”,从正反两方面进行 论证。最后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体验与反思
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磨练目的是什么?
明确:思想--苦其心志;
生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为--行拂乱其所为。
目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培养其忍耐力,增强其能力)
四、板书设计
摆事实 出身低微
磨炼成才(六人)
讲道理 造就人才(正面)
国家兴亡(反面)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中心论点)
五、课外拓展
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示例: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他强调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而优哉悠哉,贪图安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人要能够经受住挫 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 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对于国家来说,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相长
【学习目标】
1.区分古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旨”、“至”等。(重点)
2.在正确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理解句子的含义,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中国古典文学可谓是我国伟大文化宝库中的绚丽瑰宝,在我国的文学长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你们知道“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吗?(板书:四书:《大学 》《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五经”里面《礼记》其中一篇《教学相长》。
二、自主预习
1.《礼记》简介
《礼记》是一部儒家经典,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礼记》一书的编者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 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礼记》一书是研究我国古代传统思想的重要文献。《学记》是《礼记》名篇,杂记秦汉以前的贵族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阐述了教学相长,循序渐进,长善救失等教学经验。是古代教育史上比较有价值的教育论著。
2.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虽有佳肴(yáo) 弗食,不知其旨(fú)
教学相长(zhǎng) 然后自强(qiǎng)
3.解释下列词语。
虽:虽然
嘉肴:美味的菜肴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了极点。
是故:所以
困:(受到)阻碍,不通
自反:自己反省
自强:自己督促自己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述时先以____________________作比,继而引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结论。
明确:嘉肴,弗食不知其旨 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教学相长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翻译重点句子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
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明确:所以深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知识的贫乏,教育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学识上的困惑。
3.故曰:教学相长也。
明确: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二)深层探究
《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________与________的关系问题,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明确:教 学 教和学互相 促进
四、板书设计
嘉肴,弗食,不知其旨
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类
比鸾萄相长
五、课外拓展
摘录几则古人讲求读书方法的短文,研究各自读书方法的特点,列一个表格。
明确:
人名 方法 特点
钱惟演 “三上”读书法:马上、枕上、厕上 读书要勤奋,时时处处可以读书
曾国藩 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读书要专心致志、集中精力
孔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慎思,学思结合
韩愈 提要钩玄 抓要点,明主旨
侯晓旭
[《古文二则》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公输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新丰初中 傅依梅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墨子及《墨子》一书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学习运用排比、比喻及诱导的说理方式。
2.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把握人物性格,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3.了解墨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理解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有力量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导语设计1: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硕果累累的先秦科技和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为我国古代文明增添了光彩。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影响较大的是墨、儒、道、法四大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中有一个人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不义战争,他就是墨子。
导语设计2: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战争是残酷的,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罄竹难书,尤其是那些非正义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更是无尽的痛苦。那么,大家又是否相信在中国古代,有一个人能单凭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勇敢和机智就可以阻止一场不义
战争的发生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近这位“诺贝尔和平奖”的古人,看看他的非凡表现。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 文言知识归纳
(1)通假字:
①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
②子墨子九距之(通“拒”,阻挡)
③子墨子之守圉有余(通“御”,抵挡)
④公输盘诎(通“屈”,理屈)。
(2)古今异义词:
①行十日十夜至于郢 到达
②愿借子杀之 您
③舍其文轩 彩饰
④虽然,公输班为我为云梯 虽然如此
⑤吾之所以距子矣 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