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合集十四篇)
时间:2023-11-07 00:13:54 浏览:71153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现代诗》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合集十四篇),欢迎品鉴!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作品;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
2.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和线索。(重点)
3.领悟其中的道理,学习文 章曲折离奇的写作方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最近同学们中流行看鬼故事的书,其实神鬼怪的故事在古代也颇盛行,比如《聊斋志异》,就是一部谈狐论鬼的书。今天,我们就 要学习其中的一篇《劳山道士》。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 家。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人。年轻时即以文章好出名,但科举屡试不第,71岁才成贡生。一生基本上都在家乡当塾师,家境贫困,能深入普通百姓的生活。倾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又著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等。
2.《聊斋志异》
《聊斋志 异》是主要运用唐宋传奇小说的文言体,以丰富的想象,并借鉴当时流传的故事和前人的作品,通过谈狐论鬼的表现形式,以巧妙的构思、生动的语言创造出的优秀的作品,对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多有暴露,对科举制度和 封建礼教多有批判,并用同情的笔调描写了青年男女真诚相爱的故事。但书中也存在一些因果报应的说法和迷信的色彩。
3.朗读课文 ,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行七(háng) 负笈(jí) 观宇(guàn)
稽首(qǐ) 重茧(chóng) 樵(qiáo)
赉赏(lài) 霓裳(cháng) 自诩(xǔ)
逡巡(qūn) 踣(bó)
4.理解加点词词义。
薄暮毕集 (迫近)
乃于案上取壶酒 (于是,就)
乃尔寂饮 (却)
未谙此苦 (熟悉,知晓)
蓦然而踣 (跌倒)
5.翻译句子。
(1)月明辉室,光鉴毫芒。
明确:明亮的月光照亮了整个房间,光亮能照出极其细微的东西。
(2)良宵胜乐, 不可不同。
明确:这么美好的夜晚,这么大的乐趣,不能不同大家一起享受。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本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你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吗?
明确:本文记叙了王生上劳山拜师学道,不堪其苦,半途而废,临走 前请师父教他穿墙道术,最终碰壁的故事,启示了人们好逸恶劳学不到真本领,投机取巧也只有碰壁的下场。
(2)我们讲述故事,按情节总是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则故事呢?你能用几句话概括故事内容吗?
明确:开端(1自然段):王生慕道,求师学法。
发展(2-4自然段):看师演法,师父教法。
结局(5自然段):王生回家,演法失灵。
(二)线索探究
本文是明暗双线结构,王生不愿吃苦是一 条暗线,你能找出明线是什么吗?
明确:明线是:求师学法、看师演法、师父教法、法术失灵。
(三)人物形象探究
读完本文,你觉得王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 王生是一个想学法又怕吃苦,有了一点本事便忍不住要炫耀的人。
(四)写法探究
王生学道的整个过程几经曲折,跌宕起伏,而且局部的单个情节发展也是一波三折,你能说说情节的曲折离奇还表现在哪些方面吗?
明确:情节的曲折离奇还表现在奇思妙想的法术上。在“剪纸化月”、“酒饮不尽“、“箸化嫦娥”、“移席月中”“穿墙之术”的奇思妙想上,这些超现实情节的大量运用,不仅使情节更趋复杂,而且给全文蒙上了一层神秘浪漫的色彩。
(五)体 验与反思
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明确:一个人只有不畏艰辛,才能取得某种成就;梦想不劳而获,一味投机取巧,最终只能是竹篮打水,到处碰壁。
四、板书设计
不堪其苦 阴有归 志
王窃欣慕 归念遂息
苦不可忍 未谙此苦
自诩遇仙 惭愧忿怒投机取巧 终将碰壁
洁身持正 人仙和乐
五、课外拓展
《劳山道士》的结尾 写“王惭忿,骂老道士之无良而已”。对王生这种行为,你是怎么看的呢?
示例:王生不听道士告诫,自讨苦吃,不从自身寻找原因,说明他太缺自知之明,又不肯反省。
侯晓旭
[《崂山道士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岳阳楼记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新丰初中 傅依梅
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言虚词,熟练地翻译课文。
2.学习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导语设计1:
岳阳楼是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北宋滕子京重修,以范仲淹作《岳阳楼记》著名。楼体纯木结构,高19.72米。全楼衔接对榫,不用一钉。气势雄伟,巍峨壮观。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对象。有机会一定要到岳阳楼上感受名楼的风采。
导语设计2:
滕王阁因《滕王阁序》名扬天下,黄鹤楼因《黄鹤楼》一诗声名远播。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曾因孟浩然、李白、杜甫等人的题咏而闻名四方,更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熠熠生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倾听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光”的拳拳心语。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文言知识归纳
(1)生字注音
谪(zhé) 属(同嘱zhǔ) 霪(yín)
樯(qiáng) 楫(jí) 冥(míng )
谗(chán) 偕(xié) 霏(fēi )
(2)一词多义。
和: 政通人和(和乐) 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通: 政通人和(顺利) 北通巫峡(通向)
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空: 浊浪排空(天空) 长烟一空(消散)
一: 一碧万顷(一) 长烟一空(全)
极: 南极潇湘(尽,直通)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此乐何极(穷尽)
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或: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3)通假字。
①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嘱托。)
(3)词类活用。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4)古今异义。
①气象万千(气象 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② 微斯人(微 古义:没有。今义:细小。)
(6)词类活用
①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词,做郡的长宫。
②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③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南。
④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⑥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⑦或异二者之为:动词作名词,心理活动。
2作者名片
范仲淹(989-1025),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极深。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公集》传世。
3背景追溯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
【交流点拨】全文共6个自然段,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第四部分(第6自然段):点明作“记”的时间。
(二)深层理解
1第1自然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2第2自然段作者所提及的登楼者为什么会“多会于此”?
【交流点拨】因为岳阳楼所在的洞庭湖“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是当时都城通往西南的必经之地,唐宋的贬官大多远谪西南,他们去贬谪之地也好,回京城也好,都得由此经过,因而这座楼看尽人生的失意和得意。
四、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先后 叙事:重修岳阳楼 作文以记
天天 ↓↓
下下 J 写景:暗 明
之之(宏伟抱负) 抒情:悲 喜
忧乐 K ↑↑
而而 议论: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豁达胸襟)
忧乐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是千百年来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的博大胸怀的真实写照,它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对我们仍有借鉴和教育意义。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如何提出这一观点的。
二、合作学习---讨论与展示
(一)走进文本
1第3自然段选取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请结合具体的词语加以赏析。
【交流点拨】作者选用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描绘:昏暗的天色、连绵的阴雨、令人胆寒的风声、恐怖的浊浪、倾斜折断的桅杆船桨,这是白天的景象。傍晚经常听到虎啸猿啼。雨天、傍晚本来就容易引发人的愁绪,作者选择这些景物,赋予人的感情色彩,更加渲染了悲凄愁苦的气氛。作者用“霪”“阴”“浊”等词充分体现人物厌烦、悲苦的心情,用“怒”“排”等词,既写出风势之大,浪花之猛,有传达出作者的愤懑、悲痛的心情。
2阴晦的景象引发悲苦的情感,明媚的景象让人心旷神怡,人们为什么有这样的情感反应呢?
【交流点拨】因为人的心情与生活经历有关,处于逆境的人,多数心灰意冷;处于顺境的人,多数得意洋洋,因而在观察景物、感受世界时会带上自己的感情色彩,笔调也会相应地有所变化。迁客骚人们在描写景物时不是单纯为了写景,抒情才是主要目的.,所以才有“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说。
3“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何不同?作者详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4古仁人之心览物之情是怎样的?其忧乐观又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走进语言
1文中哪些词语体现了岳阳楼“壮阔”的特点?
【交流点拨】“衔”“吞”二字形象地写出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特点,表现了湖的浩淼,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朝晖夕阴”,用词概括、形象,从侧面体现了洞庭湖的壮阔。
2“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交流点拨】“衔”字形象地写出了湖与山的关系,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起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二字连用,更使景物富有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一个“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晖”字会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美好景象。
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交流点拨】这句话的“或”字是一个表示推测的情态副词。“或异二者之为”,意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因为作者对古仁人的心理,只是曾经探求过,所以用“或异二者之为”来表述探求的结论,显得语气比较委婉,并非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古人。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交流点拨】这句话的主语承上省略,即上句的“古仁人”。从字面上看,是说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不因为外物的原因而欣喜,也不因为自己的原因而悲伤。但是令人欣喜的事只有外物吗?令人悲伤的事只有个人的境遇吗?显然不是。作者在这里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因此,这句话可理解为: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交流点拨】这句话表现了范仲淹的政治抱负,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范仲淹出身贫寒,为官后始终严于律己,唯以人民疾苦为念,并以所得俸禄在家乡置“义田”千亩,救济族中贫寒的人,死后无余财;在朝廷做官则敢于直言进谏,虽屡遭贬谪,而全不在意。他一生所为,证明他确实有这样的抱负,决非虚语。他的“忧君”思想,虽然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借鉴和教育意义。
(三)走进写法
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
【交流点拨】文章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和议论、抒情自然地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如以“前人之述备矣”一语带过无数叙述,以“然则”一语引出“览物之情”,以“或异二者之为”展开议论等,千回百转,层层推进,叙事言情都入情入境。
(四)走进主题
本文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以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所产生的不同情感,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三、拓展延伸
欣赏岳阳楼名联
1去老范一千年,后乐先忧,几辈能担天下事?揽太湖八百里,南来北往,孤帆曾作画中人。
2风物正凄然,望渺涉潇湘,万水千山皆赴伐;江湖常独立,念悠悠天地,先忧后乐是何人?
3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老作
第6课、《现代诗两首》教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第6课、《现代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一. 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
二. 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 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为教学重点
二. 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长城谣》
一 导入
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象征物,如长城等。(游子思乡的载体)
二 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焉支 隘口 蹲踞 槐树 蝉翼
荒莽 山巅 焚起 敕
2、形近字组词
谣 隘 踞 焚 悄 微 冀 禅 槐
摇 溢 据 梵 宵 徽 翼 蝉 愧
3、解释词语
隘口 荒莽
山巅
三 学海拾贝
1 作者简介 席慕容 :作家 ,蒙古族女诗人
2听录音,整体感知 诗中写了什么内容?
3 讲授第一节
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
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
4 讲析第二节
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总、一……就……)
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唱、写)
诗人如何抒情?
“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
5 讲析第三节
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不眠)
明确:梦回长城
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
“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
6 老师小结
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的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意象.。这是一首咏物抒情,反观历史的抒情诗,具有民歌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
四 当场成诵!
五 布置预习《一片槐树叶》,思考两篇诗歌之间共同点。
诵读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并赏析其令人回味无穷的情感!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
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欣赏《一片槐树叶》
一 导入新课
以复习《长城谣》的情感--思乡导入新课
二 简介作者纪弦:当代诗人
三 赏析诗歌
1 听录音,整体感知诗歌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2 讲析诗的第一节(可先范读)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写一片“槐树叶”
然而这片槐树叶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全世界”指出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生情,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3 讲析诗的第二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写槐树叶的来历
追问: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是作为诗集的书签用的。在这里“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了文化的象征,也许指的是古老的中国文化,虽忘却了它的具体的来历,但它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诗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子开启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思乡愁之门。
4 讲析诗的第三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的情感。
思考:这一节运用了诗歌的什么手法?诗怎么写的?
明确: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由槐树叶联想到故土的泥土,进而联想到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5、你认为诗歌中哪些诗句写得精彩?说说精彩的理由
6、教师总结
本诗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开头以槐树叶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和上一篇诗歌一样,都使用了咏物抒怀的艺术手法。
7、再听范读,要求当场成诵。
四 布置作业
附舒婷诗歌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我是贫困\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
-- 祖国啊\我是你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王老师
《苏珊安东尼》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理解文意。准确认读文中字词。欣赏主人公精彩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理顺本文结构,接着通过练习的方式对文章进行深入探讨,最后举行小型讨论会,对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加以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苏珊安东尼勇于斗争,为了崇高目标奋斗不息的精神。珍惜今天的生活,培养向上的决心。
教学重点、难点:
1.文中插叙的作用。对时代背景的掌握。
2.欣赏主人公铿锵有力、义正辞严的辩论。
3.培养学生男女平等的意识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主人公的基本资料。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影片。
学生准备:搜集男女不平等的资料;预习课文,认读文中字词。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他们所了解的旧社会的妇女在家庭中和社会中的地位,使学生意识到妇女争取平等地位的必要性。
参考意见: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没有婚姻自由;女子无才便是德,没有读书和参加工作的机会,经济无法独立;裹小脚,身心受到摧残等等。(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与旧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相比,在座的各位女同学能坐在这样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是多么幸福的事啊!今天的妇女在法律上享有与男子同等的权利,而这种幸福是经过众多妇女自由斗士们的不屈的斗争才获得的。今天我将带同学们一同去认识一位美国女权运动的第一人--苏珊安东尼。(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学生思考活动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
1、听准字音:
讪(shàn)笑 赚(zhuàn)钱
歧(qí)视 喋(dié)喋不休
2、思考:文章主要写了苏珊安东尼的什么事迹?
三、整体感知
1、介绍苏珊安东尼的基本情况及时代背景。
2、学生浏览全文,圈划出文中能体现当时社会环境的句子。
第1段和第2段中“男人们”的表现--轻视、嘲笑;
第6段和第7段的介绍--整个社会男女地位的"不平等;
第9段中别人的议论--谩骂;
第10段许多妇女一开始的表现--懦弱;
第12段苏珊以非法进入投票站的罪名被逮捕--不平等。
四、 师生双边活动:
1、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
先介绍了苏珊安东尼在1872年美国总统选举上的情况,接着插叙了苏珊安东尼一直以来为此所作的努力,最后记叙了她为选举而遭逮捕"后在法庭上的辩护。
板书:
顺叙--插叙--顺叙
2、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文章主要写了苏珊安东尼的什么事迹?对这件事作者又重点写了哪几个斗争场面。
明确:主要写了苏珊安东尼争取妇女选举权的事。
1872年带领14名妇女参加美国总统选举;被捕后在法庭上的辩护。 ( 投票斗争和法庭斗争。)
3、苏珊作出了怎样的努力?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课文一开始写了苏珊带领其他妇女投选票;第8段苏珊的呐喊;第9段“她的确在斗争……抗议书”;在法庭上据理力争;第20段“苏珊依然呼吁……提高妇女地位”。
许多男人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许多女人也走进了斗争的行列,就连法官的态度也为之动摇,最终获得了胜利。
4、从中可以看出苏珊安东尼是个什么样的人?
勇于斗争,充满智慧,不畏强权,为了妇女的权利而不懈奋斗。
五、 板书设计
苏珊安东尼
争取妇女选举权
投票斗争和法庭斗争
男人们:嘲笑轻视谩骂恐惧改变观念
女人们:害怕喜欢帮助加入胜利
个人批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探究苏珊安东尼重点斗争的场面。
2、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深入理解课文。
3、举行小型讨论会,对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加以分析。
教学过程
一、探究活动
1、投票斗争
(1)朗读1-6段。这一部分中男人们的表现有怎样的变化?
在这场斗争中苏珊的话竟然使那些嘲笑她们的大男人们“一动也不敢动”、“呆若木鸡”、“呆呆的”,看来苏珊的话力量真不小。
(2)朗读第4段,要求读出苏珊坚定的、大无畏的气势。
(3)学生分小组讨论这段宣言的震撼力。
明确:宣言首先阐明来这里的理由--“为了选举美利坚合众国的总统”,这是政治生活中的大事,而总统是每个人的总统。其次说明妇女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 是生育这个国家保卫者的女人”,离开女人,一切乱套,国将不国。然后点明女人和男人互相依存的关系,说明女人不仅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重要,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不可缺少的。最后以宪法中“人人生而平等”的条例为武器,坚决表示“我们女人同你们一样,也是这个国家的公民,我们将坚持在此选举出即将成为政府领袖的人”。
苏珊话虽简短但有理有力、字字千钧、掷地有声,表现了她大无畏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
2、法庭斗争
(1)学生与小组成员自由分角色朗读第13-19段,要求读出苏珊坚毅自信的气魄。
(2)讨论:苏珊是从哪几个方面为自己辩护的?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分析辩护词为何会“如此有力”?
明确:先用三个反问句有力地驳斥并否定了强加给她的所谓罪行,然后主动出击,举出美国宪法“在法律面前的平等权利”的条文,尖锐地指出真正有罪的人正是那些违背宪法的人。
形成排比的反问句加上一正一反鲜明的对比,咄咄逼人,充分显示了她的自信和坚毅。
二、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深入理解课文
师生双边活动
1、文中有一部分插叙,讲述了苏珊 安东尼长期以来为争取妇女权利而进行斗争的情况,请大家仔细阅读这一部分,简述一下她的斗争历程。
先概述了美国人权的基本情况, 使我们对时代背景有了大致了解,然后介绍了苏珊安东尼的斗争方式、人们对她态度的转变及取得的成果。
2、苏珊安东尼通过什么方式来改变人们的观念呢?
发表演讲,与男人辩论;写了数 以百计的宣传册和抗议书。
3、她的行动取得了哪些成果?人们对她的态度前后有何不同?
最初她受到人们普遍的鄙视,反对她的人会毫不犹豫地向她和她的追随者说各种各样的脏话和不实之词。后来一些妇女渐渐喜欢上并且开始帮助她。最后许多家庭妇女从她身上得到鼓舞,加入到她的行列,许多男人也开始改变自己的观念。
三、组织小型讨论会
师生双边活动
1、我们今天享有的许多东西都是经过前人长期奋斗甚至流血牺牲才换来的,试举一二例说明。
点几名学生发言。
2、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如某项科研成果的出现,某项不合理制度的取消等,不要仅停留在对革命先烈的追忆上。渗透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在教师引导下对“我们今天享有的许多东西都是经过前人长期奋斗甚至流血牺牲才换来的”这句话具有更深地理解。
3、组织学生讨论:男女不平等的根源是什么?
积极参与讨论,对男女不平等的根 源有初步认识。
四、本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明白了如今我们享有的许多东西是经过前人长期奋斗得来的,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培养向上的决心,还会为苏珊安东尼勇于斗争,为了崇高目标奋斗不息的精神所感动。
五、板书设计
苏珊安东尼--女权运动的先驱
顺序--插序--顺序
斗争方式:发表演讲与男人辩论
写宣传册和抗议书
态度: 妇女 鄙视-喜欢并且帮助-加入
男人 改变自己的观念
作业:
教学反思:
刘少亥
交流格言(语文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口语交际--交流格言
龚兵
教学目标:
1、学会用普通话流畅地交流格言,清楚得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学会倾听,准确理解发言者的话语、观点。
3、积累格言,感悟格言的深刻内涵,激励学生用格言指导自己的生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够准确流畅得体的交流格言内容,清晰表达自己的看法。
难点:感悟格言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出处】李清照《乌江》。
【大意】活着就要做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死了也要当鬼中的豪杰。
【提示】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的军队围困在垓下,项羽冲出重围,退到乌江时,有人预备了船只,让项羽返回江东。项羽不肯,他说:“当年我带着八千兄弟渡江西征,而今就我一个人回去,即使江东父老仍然拥护我,可我有何颜面去见他们呢?”于是,项羽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自刎而亡。李清照是宋代的著名女词人,她写下《乌江》一诗,赞美项羽这个失败的英雄,也暗讽南宋懦弱的政权。后来,人们多用这两句诗来形容胸怀大志的英雄气概。诗的下面两句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讲的就是上面那段故事。
二、示标(见上)
三、打出幻灯,格言知多少?
1、请你猜一猜: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东西是什么?
2、这句格言出自那个名人?
3、时间如此宝贵,你还能说出劝我们珍惜时间的格言吗?
4、看来同学们知道的格言还不少,你们是从那里收集到的?
明确:
1、时间。2、高尔基。
3、参考:
成功时,时间是美好的,一片春光灿烂;失败时,时间是痛苦的,到处寒冷如冰。--黄书灵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但它会给把握它的人甘甜的蜜,给浪费它的人一杯苦水。--王英琦
成功的大门不是靠别人而是靠自己的努力走进去的。--王英琦
失去今天不是失去一时,而是失去明天的美好。--王英琦
对于时间,不去在意它,不去珍惜它,你终究会发现,这是你一生中最大的错误。--佚名
我们曾经在天真浪漫的童年嬉戏过,在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留下心湖的涟漪,在激情似火的成年一晃而过后,我们在满头白发时会回忆什么呢?让我们为生命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而努力吧!--叶荃麟
4、提示:书本、宣传画、标语、书签、贺年卡、台历、工艺品、展品等。
三、课堂讨论,掌握技巧
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交流积累的格言,说明搜集的渠道 ,喜爱的理由,以及格言对自己的影响。(提示:从生活、思想、学习、语言运用上谈。)
要求:
1、 小组长负责组织,交流后派代表上台发言。
2、 发言者应有表达的信心,能自己发表意见,努力用语言打动人。
3、 能认真倾听别人的话,了解主要内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意见与人商讨。
4、 与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注意使用文明交际语言
四、推选代表,交流互动
备小组推选代表把本组的交流成果以多种形式向全班同学作以汇报,其他同学或进行评价或针对所交流的格言表达自己看法,实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
五、启迪思想,个性表达
在交流名人格言基础上,试说出属于自己的“格言”。
【示例】
1、人生路上处处皆风雨,惟拼搏是出路。
2、你笑对生活,生活笑对你。
六、当堂训练
1、试赏析一下下列格言。
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便永远是一个奴隶。
--歌德
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
--诺贝尔
人生有一道难题,那就是如何使一寸光阴等于一寸生命。
--佚名
后悔过去,不如奋斗将来。
--马克思
2、写出你最喜爱的格言并谈谈你对这句格言的理解。
格言: 。
理解: 。
第一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和《孟子》;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重点)
2.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难点)
3.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重点)
4.了解孟子散文善于运用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来增强论证力量的特色。(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都知道,远距我们现在大约两千五百年前, 出现了一个历史文化转变的伟大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春秋时期,孟子却到了战国时期。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孟子的一篇历代被传诵的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并尊称其为“亚圣”。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2.相关背景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孟子和几位弟子所著。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
3.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忧患(huàn) 畎亩(quǎn) 胶鬲(gé)
傅说(yuè) 拂乱(fú) 拂士(bì)
曾益其所不能(zēng)
4.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衡于虑 (衡,通“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
5.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
劳其筋骨 (使……劳累)
饿其体肤 (使……饥饿)
空乏其身 (使……经受贫困之苦)
动心忍性 (使……坚韧)
行拂乱其所为 (使……受到阻扰)
(2)动词用作名词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入:在国内;出:在国外)
(3)名词用作动词
人恒过(过:犯错)
6.一词多义
拂:(1)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
(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
发:(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选拔,被任用)
(2)征于色,发于声(发:表现)
7.阅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由出身卑微转变为显贵,历经苦难磨练,最终都被提拔任用,有所作为。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分析课文
1.分析第1自然段
提问: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第一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根据。
2.分析第2自然段
(1)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
明确:“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请找出造 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明确: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 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一是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发展一个人的才能。
3.分析第3自然段
(1)为什么人在犯错以后才能改正?
明确:经过了主观思想斗争。
(2)文中哪句话是形容这种斗争的 情形 的?
明确:困于心、衡于虑。
(3)这种思想斗争的情况可以通过什么来了解?
明确:色、声
教师归纳:由此可见,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不仅重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强调人的主观 因素。
(4)“人恒过,然后能改……国恒亡”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明确:用三个事实论据,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形成正反对比论证。先用三个正面的事实论据,即“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以此来论证即使是一般的人也要在困境中经受磨难才能奋发进取的道理。“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是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由个人作为推论到治理国家,从反面说明安乐无忧的弊害。这样正反对比论证,中心论点已隐含在其中。
(三)论证思路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你能理清全文的论证思路吗?
明确:先谈人,列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 归纳出作者的观点,主要着眼于“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后论国,主要着眼于“死于安乐”,从正反两方面进行 论证。最后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体验与反思
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磨练目的是什么?
明确:思想--苦其心志;
生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为--行拂乱其所为。
目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培养其忍耐力,增强其能力)
四、板书设计
摆事实 出身低微
磨炼成才(六人)
讲道理 造就人才(正面)
国家兴亡(反面)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中心论点)
五、课外拓展
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示例: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他强调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而优哉悠哉,贪图安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人要能够经受住挫 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 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对于国家来说,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相长
【学习目标】
1.区分古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旨”、“至”等。(重点)
2.在正确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理解句子的含义,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中国古典文学可谓是我国伟大文化宝库中的绚丽瑰宝,在我国的文学长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你们知道“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吗?(板书:四书:《大学 》《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五经”里面《礼记》其中一篇《教学相长》。
二、自主预习
1.《礼记》简介
《礼记》是一部儒家经典,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礼记》一书的编者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 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礼记》一书是研究我国古代传统思想的重要文献。《学记》是《礼记》名篇,杂记秦汉以前的贵族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阐述了教学相长,循序渐进,长善救失等教学经验。是古代教育史上比较有价值的教育论著。
2.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虽有佳肴(yáo) 弗食,不知其旨(fú)
教学相长(zhǎng) 然后自强(qiǎng)
3.解释下列词语。
虽:虽然
嘉肴:美味的菜肴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了极点。
是故:所以
困:(受到)阻碍,不通
自反:自己反省
自强:自己督促自己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述时先以____________________作比,继而引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结论。
明确:嘉肴,弗食不知其旨 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教学相长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翻译重点句子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
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明确:所以深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知识的贫乏,教育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学识上的困惑。
3.故曰:教学相长也。
明确: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二)深层探究
《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________与________的关系问题,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明确:教 学 教和学互相 促进
四、板书设计
嘉肴,弗食,不知其旨
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类
比鸾萄相长
五、课外拓展
摘录几则古人讲求读书方法的短文,研究各自读书方法的特点,列一个表格。
明确:
人名 方法 特点
钱惟演 “三上”读书法:马上、枕上、厕上 读书要勤奋,时时处处可以读书
曾国藩 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读书要专心致志、集中精力
孔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慎思,学思结合
韩愈 提要钩玄 抓要点,明主旨
侯晓旭
[《古文二则》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公输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新丰初中 傅依梅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墨子及《墨子》一书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学习运用排比、比喻及诱导的说理方式。
2.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把握人物性格,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3.了解墨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理解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有力量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导语设计1: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硕果累累的先秦科技和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为我国古代文明增添了光彩。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影响较大的是墨、儒、道、法四大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中有一个人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不义战争,他就是墨子。
导语设计2: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战争是残酷的,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罄竹难书,尤其是那些非正义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更是无尽的痛苦。那么,大家又是否相信在中国古代,有一个人能单凭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勇敢和机智就可以阻止一场不义
战争的发生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近这位“诺贝尔和平奖”的古人,看看他的非凡表现。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 文言知识归纳
(1)通假字:
①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
②子墨子九距之(通“拒”,阻挡)
③子墨子之守圉有余(通“御”,抵挡)
④公输盘诎(通“屈”,理屈)。
(2)古今异义词:
①行十日十夜至于郢 到达
②愿借子杀之 您
③舍其文轩 彩饰
④虽然,公输班为我为云梯 虽然如此
⑤吾之所以距子矣 用来……的方法⑥
(3)词类活用:
①吾义固不杀人 (名词作动词,善良坚持道义)
②公输班九设攻城之机变(形容词用作名词,巧妙的方式)
③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守卫、抵挡)
④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名词作动词,入侵)
⑤不能绝也(形容词用作动词,杀尽)
(4)一词多义:
子:①子墨子闻之 先生
②愿借子杀之 您
说:①公输盘不说(yuè) 通“悦”,高兴
②请说之 陈述、解说
已 :①胡不已乎 停止
②吾既已言之王矣 已经
类: ①不可谓知类(事理)
②为与此同类(类 )
然: ①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
②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
见: ①胡不见我于王 引见
②于是见公输盘 召见
虽: ①虽然 即使这样
②虽杀臣 即使
为: ①替。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②语气词。 夫子何命焉为?
③造。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
④作为。 子墨子解带为城
⑤是。 必为有窃疾矣
之: ①助词,的。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②代词,这。 请说之
③提宾的标志,不译。 宋何罪之有
④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以: ①用来。 将以攻宋
②认为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2 作者名片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的创始人。相传为宋国人,后来长期住在鲁国。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
3 背景追溯
这篇文章的背景可以从文章第一句话看出来:“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当时楚大宋小,楚强宋弱,而且楚攻宋之心蓄谋已久,要想制止这场战争的发生,是一件极为不易的事。然而墨子对战争的性质看得很清楚,他能明确指出楚攻宋之不义,因而他不辞辛劳,长途跋涉赶到楚国都城,以实际行动去制止战争的发生。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
2 教师解说重点词句。
3 理清思路,感知大意。
(1)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表现的是哪一位?
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解说:明确文章的主人公、主要内容、情节结构,便于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环节。
【交流点拨】本文对应的双方是墨子和楚国的公输盘、楚王。主要人物是墨子。他前往楚国的目的是劝阻楚国攻打宋国。
(2)谈谈你对本文思路的看法。(理清文章思路,形成整体印象。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回点拨。)
【交流点拨】
①以“见”字一线穿珠。墨子见公输盘→墨子见楚王→墨子见公输盘
(1~12)(13~16)(17~22)
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分为三个步骤: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使楚王理屈词穷,模拟攻守,击败公输盘,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②以人物思想、态度的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
(二)深层理解
1 墨子是怎样说服楚王的?
【交流点拨】墨子面对楚王,循循善诱,婉言相劝,以设喻的方式引楚王入彀中,“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诱导楚王沿着他的思路考虑问题,得出“必为有窃疾矣”的结论,接着通过类比,得出“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的结
论,环环相扣,循循善诱,迫使楚王同意他的观点,不得不称“善”。
2 墨子与公输盘演练攻守战术,结果怎样?表现了什么?
【交流点拨】公输盘与墨子各代表一方,公输盘九攻,墨子九距,结果一“尽”一“有余”,充分表现了墨子胸有成竹、有理论、有实践、机智多谋的特点,
3 “公输盘诎”,一个“诎”字表明了什么?【交流点拨】一个“诎”字,说明不论在道义较量上还是在战术较量上,公输盘彻底失败了。
(三)走进语言
提问:墨子的劝说技巧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思考讨论,自由发言,合作完成)
【交流点拨】
1.说理巧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激怒公输盘,五个“不可谓”,义正辞严;婉劝楚王,三次夸饰楚国,在取悦对方的同时置对方于理亏的境地。(2)逻辑性强。主要表现在劝阻楚王时,巧用类比、对比,环环相扣,无懈可击。(3)先发制人,保持主动。在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三个步骤中,每一次都是巧妙出击,化被动为主动,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机智善辩。墨子善于陷人于自相矛盾的境地,公输盘的“义”,楚王的“窃疾”均成了墨子制敌的法宝,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公输盘与楚王一“服”一“善”,是多么的无奈和苦涩呀。
2.语言富于表现力。他一连用五个“不可谓”,重重否定,极有气势,使公输盘无从辩驳;他一连用三个对比,并采用夸饰的手法,极言楚国之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宋国之面积狭小、物产贫乏,感染力很强,既满足了楚王的虚荣心,又使他醒悟到攻打宋国是无意义乃至愚蠢的举动。而揭露公输盘的杀机并最后打消楚国的攻宋企图的这一段话,长短句交错,语气时缓时急,既从容义有威慑力,充分显示了墨子勇敢无畏、镇定自若的性格。
(四)走进写法
在辩论中运用逻辑推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交流点拨】文中只有少量的叙述文字,大量的则是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之间的论辩性对话。在对话中,充分显示了墨子令人折服的雄辩能力。这种雄辩能力主要表现为巧设比喻和运用对比诱使对方讲话造成自相矛盾,置对方于被动地位,然后在迂回论辩中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止楚攻宋是“仁爱”的表现,达到宣传“非攻”思想的目的。论辩一开始,墨子对公输盘说:“北方有侮臣者,愿藉子杀之。”墨子说话有意,而公输盘无意,所以听了“不说”,表示“吾义固不杀人”。这样,公输盘在无意中已经被诱使而走上了墨子为他布设的言论与
行动自相矛盾的轨道。因此,公输盘只好服服帖帖地认输了。墨子在与楚惠王的论辩中,将设喻与对比巧妙地 结合起来加以运用,终于使得毫无思想准备的楚惠王陷入了前后所说自相矛盾的境地。
(五)走进主题
本文详细地描述了墨子用巧妙锋利的言辞使战争发动者理屈词穷,又凭借谋略制止了战争发生的故事,表现了墨子的才智、勇敢和反对不义攻伐的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和楚王的阴险狡诈,从而说明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
四、板书设计
墨子 劝楚攻宋 “非攻”
公输 吾义固不杀人--义不杀少而杀众 道义胜(辩才过人)
楚王 必为有窃疾也--为与此同类
必取宋--攻械尽,而守圉有余 实力胜(胆识过人)
欲杀之--虽杀臣,不能绝也
五、拓展延伸
请用现代眼光评论一下墨子和公输盘两人行为的意义。
提示:只要答出墨子反对战争、热爱和平,公输盘挑衅、好战即可。
老作
《现代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运用多媒体音乐、画面营造深沉的氛围,学生活动以独立思考、独自体会为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故乡、热爱组国的情操,激发朗读诗歌、写作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 、反复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为教学重点
2、 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朗读带、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课时分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吹落了思乡的尘,却吹不去额头的纹,走完了天下的路,才想起回家的门。追上了漂泊的人,却赶不上漂泊的魂,做完了想做的梦,仍有颗思乡的心……”一曲《回家的人》,唱出了游子心头那割舍不断、挥之不去的乡愁。乡愁是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无奈排遣;乡愁是余光中跨越海峡的真情诉说;乡愁是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缠绵情思……乡愁如水,点滴情深;乡愁如茶,历久弥深。 我们侧耳倾听,席慕容为我们唱响感人肺腑的长城谣,潸然泪下;我们屏气凝思,纪弦为我们讲述一片槐树叶的故事,动人心弦。
二、赏析《长城谣》
1、介绍作者:席慕容,台湾女诗人,蒙古族。198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七里香》。 席慕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因此拥有大量读者。
2、 播放《长城谣》朗读录音
(1)正音: 焉支 yān zhī 隘口 ài 蹲踞 dūn jù
躯体 qū 焚 fén 敕勒 chì lè
(2)解词: 焚--烧。
蹲踞--两腿弯曲,像坐一样,但臀部不着地。诗中用来形容长城稳健、雄伟的姿态。
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三、整体感知:
1、诗根据内容的侧重和运用的表达方式不同分为三类:叙事诗、抒情诗和哲理诗。这首诗属于哪一类?
明确:《长城谣》属于抒情诗一类。
2、抒情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抒情,那么,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一种情感?如果要你用一个比方来形容这种情感,或者说用“这种情感”做本体,写一个比喻句,你会怎么写?
思乡、乡愁、爱国等
这种情感如火一般炽烈。 这种情感像长城一样厚重。 这种情感像大海的波浪一样汹涌澎湃。 这种情感如同火山爆发一样剧烈。
小结:是啊,这是一种灵魂深处的呐喊,是激越澎湃的火山喷发,是千年烽火燃尽之后,对长城的深情凝视。厚重,是因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沉淀在这短短的诗行之中;激越,是因为海峡的多年阻隔使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如火如潮。
3、 这首诗,最重要的意象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使用第二人称来写长城?
长城。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它经历了我们民族的耻辱与光荣。对于身处台湾的诗人来说,长城就是家乡,长城就是祖国,长城就是日思夜想的爹娘!她要诉说的,就是对家乡、对祖国、对亲人的思念。用第二人称“你”,便于更加直接倾泻内心激荡的感情,把心中的长城置于眼前,面对面地倾诉火热的衷肠。
四、 研读欣赏
1、指名学生单独朗诵第1节。找出修饰长城这个抒情意象的词语。
明确:无情 冷眼
为什么“无情”?为什么“冷眼”?数千年来,诸侯、军阀等等统治者,为了各自的利益,在长城下点燃了多少次烽火啊。杀伐纷争,血流成河。长城,像个至高无上的尊者,像个无所不知的智者,冷眼看着这人世的朝代更替,沧桑变迁。青山依旧,长城依旧,而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统治者哪里去了呢?塞北的风沙中,消失了那些匆匆过客,也泯灭了人世的恩怨情仇。长城的无情,只不过是对那些挑起争斗的贪婪的人们的蔑视和憎恶,这恰恰反映对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深切的同情。
2、指名学生朗诵第2节。问:长城为什么使得诗人唱不成声,写不成篇,一提起就烈火焚起?
明确:在这里,长城已经不是一个“无情的建筑”,而是一个象征物。长城“千年的面容”,加上云、树、风……共同构成一副莽莽苍苍的山河画卷。那是诗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家园,那是诗人朝思暮想的故乡,那就是诗人深深眷恋的祖国啊! 这一节,是激情迸发的诗章。
3、指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