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故事有哪些【汇编三篇】

时间:2023-09-10 03:13:07   浏览:81888

  传说太古时候,天地不分,整个宇宙像个大鸡蛋,里面混沌一团,漆黑一片,分不清上下左右,东南西北。但鸡蛋中孕育着一个伟大的英雄,这就是开天辟地的盘古。盘古在鸡蛋中足足孕育了一万八千年,终于从沉睡中醒来了。他睁开眼睛,只觉得黑糊糊的一片,浑身酷热难当,简直透不过气来。他想站起来,但鸡蛋壳紧紧地包着他的身体,连舒展一下手脚也办不到。

  盘古发起怒来,抓起一把与生俱来的大斧,用力一挥,只听得一声巨响,震耳欲聋,大鸡蛋骤然破裂,其中轻而清的东西向上不断飘升,变成了天,另一些重而浊的东西,渐渐下沉,变成了大地。盘古开辟了天地,高兴极了,但他害怕天地重新合拢在一块,就用头顶着天,用脚踏住地,显起神通,一日九变。他每天增高一丈,天也随之升高一丈,地也随之增厚一丈。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这时已经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身子足足有九万里长。

  就这样不知道又经历了多少万年,终于天稳地固,不会重新复合了,这时盘古才放下心来。但这位开天辟地的英雄已经筋疲力尽,再也没有力气支撑自己,他巨大的身躯轰然倒地了。盘古临死时,全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左眼变成了鲜红的太阳,右眼变成了银色的月亮,呼出的最后一口气变成了风和云,最后发出的声音变成了雷鸣,他的头发和胡须变成了闪烁的星辰,头和手足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高山,血液变成了江河湖泊,筋脉化成了道路,肌肉化成了肥沃的土地,皮肤和汗毛化作花草树木,牙齿骨头化作金银铜铁、玉石宝藏,他的汗变成了雨水和甘露。从此开始有了世界。

 

  摘要:神话从远古流传至今,深深的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童年甚至是一生。当神话与动画结合起来,更是发挥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从早期中国动画到现今,我们不难看出,以神话传说题材改变的动画,一直是中国动画的主流作品。同时通过动画这种视觉手段,也赋予了中国古代神话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神话故事;中国动画;重要意义

  神话故事与动画融合的依据

  神话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是远古人民表现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是人类伟大智慧的结晶,是人类丰富想象力的体现。早期人类,由于经验的贫乏以及对大自然的尊崇与敬畏,就想象出了很多有人物、有情节的神话。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与补充,神话中的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故事情节也越来越丰富,世界上大多国家都建立了自己完整的神话体系。中国古典文学《红楼梦》以“女娲补天”为开篇,而希腊神话中的“自恋的水仙”、“潘多拉魔盒”等故事已经成为文学作品乃至生活中的典故。神话代表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代表了对邪恶事物的厌恶,是人们在某种程度上的心灵寄托。因此,神话有其存在的基础。

  神话的传递需要艺术载体,需要的是一种能够与其本质相结合并能被人们接受认可的艺术形式,而动画就是最适合表现神话这一虚构的事物的艺术形式。首先,神话是虚幻的,动画也是虚构的,两样虚构的东西结合起来不会给人突兀的感觉,反而更容易令人信服。其次,神话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是由于人们小时候会特别容易被神话故事所吸引。而动画这种艺术形式也更受孩子们的欢迎,因此当二者结合起来的时候,也更容易深入孩子们的内心,甚至影响人的一生。再者,动画由于不用实地的架设庞大的场景,而是通过一系列图画表现,因此更重龐大的场景与细致的人物形象也更容易表达出来。中国是世界上公认的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流传下来浩如烟海的瑰丽的神话故事对于动画片的创作,无疑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当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深远的神话与动画这一奇特的艺术手段结合起来的时候,更会发出更璀璨的光芒”。

   神话故事对中国动画的重要意义

  (一)传统故事与现代艺术的盛宴

  神话故事和动画的结合,为我们创造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盛宴。

  1964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动画片《大闹天宫》,取材于神话故事《西游记》。《大闹天空》不但将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通过动态的效果表现得淋漓尽致,更通过这种现代的视听语言赋予了孙悟空更加神奇的本领、更加灵动的造型和更加惹人喜爱的性格。比如孙悟空看管蟠桃园的这场戏,作者利用明快的颜色和戏剧化的人物造型,将滑稽调皮、到处惹祸的孙悟空、老朽昏庸的土地公公和身材修长、容貌美丽的仙女们塑造得灵动无比,土地公公长须飘飘矮小笨拙,孙悟空忽而树上忽而树下,仙女们伶牙俐齿仙风柔骨,三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999年制作的动画片《宝莲灯》,虽故事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沉香救母”,但在各个制作环节上全部采取了国际先进的动画制作技术,片头三圣母和刘彦昌相的一场戏就采用了电脑三维特技,此外片中还使用了色块堆积法,通过不同色调的色块来构造出不同的人物与背景,深色的色彩线来勾勒边缘,利用鲜明的颜色来体现人物的身份与效果,也使背景的纵深感非常强烈。在音乐制作上,《宝莲灯》破天荒打出了令人惊喜万分的“全明星战术”,采用明星为其配唱主题曲,使精美的动画画面得到最佳的声音效果,这种先进的动画制作手法使《宝莲灯》不但继承了细腻的中国传统特色,同时也具备了十足的现代感。

  (二)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重塑

  动画对于它的观众来说,有着强烈的集体无意识意味。通过动画,受众找到了一种共同“话语”,动画作为传播媒介而成为某种主导时代价值观的工具。动画绝不仅仅是消遣,它对当代社会造成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要深远得多,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来说,在潜移默化中开始了动画主导的成长方式,由动画帮助他们形成价值判断,形成某种欢笑的权力空间。

  从我国著名的古代神话“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黄帝战蚩尤”、“刑天舞干戚”等来看,它们所呈现出的是一个博大坚忍、自强不息、弃恶扬善、富于战斗和牺牲精神的民族整体,而这种民族的整体精神就构成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也形成了中华民族悠久的精神传承。因此除了将完整的神话故事直接嫁接于现代动画设计中之外,中国神话所表现出的精神典型还在影响着动画设计者的设计,给他们以丰富的灵感和想象力。

  结论

  中国神话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瑰宝,它综合了传说、寓言、史传资料等因素,是滋养中国人心灵的一道美味,并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国精神的源头。神话的传递需要艺术载体,需要的是一种能够与其本质相结合并能被人们接受认可的艺术形式,而动画就是最适合表现神话这一虚构的事物的艺术形式。

  参考文献:

  [1]胡漪.动漫创作技巧[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

  [2]左翠萍.幻美的世界[J]. 理论探讨,2010(7).

  (作者简介:方 楠,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现任大连艺术学院动画教研室主任,大连美术家协会会员,大连动漫协会会员,Autodesk ATC教师。)

  狐狸精又名狐仙,民间俗称大仙,法力高强,透过修炼、高人指点或吸收日月精华或人气,能够化身成为人形,最终达至不死之身。五大仙”之一被民间百姓供奉。“五大仙”又叫“五大家”或“五显财神”,分别指:狐仙(狐狸)、黄仙(黄鼠狼)、白仙(刺猬)、柳仙(蛇)和灰仙(老鼠)。

  《玄中记》煞有介事地提到:“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千岁即与天通,为天狐。”狐狸精最早是以祥瑞的正面形象出现的。上古时期,即有狐之图腾崇拜,涂山氏、纯狐氏、有苏氏等部族均属狐图腾族。狐狸精对中国第一个奴隶王朝——夏朝的建立也有突出贡献。大禹治水时,禹整天忙碌无心结交女朋友,一副有为青年事业为重的样子,眼看就要绝后。有一次他走到涂山,看见一只九尾白狐(九尾意味着子孙众多),意有所动,于是就在此地娶妻生子。他的儿子启,后来成了夏朝的开国君王。

  此后,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对人尤其是女人的性格心理有着空前绝后的迫害和压抑,这种压抑的心态成了诞生“狐仙”文化的最佳温床。《朝野佥载》记述:“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乞恩,饮食与人间同之,事者非一主。时有彦曰:无狐媚,不成村。”由此可见,狐狸在封建社会,最早是受到女性的喜爱,并将它作为讨好配偶的神祗的。狐狸漂亮的皮毛、小巧可爱的身躯和狡诈精怪的脾性,在古人心目中,实在只有娇媚的女人可与之相比。狐狸还似乎代表了某种诡秘的精神,尤其是涉及女性的性格心理。

  狐狸在先秦两汉的地位最为尊崇,与龙、麒麟、凤凰一起并列四大祥瑞之一。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中,常有九尾狐与白兔、蟾蜍、青鸟并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还有人总结说狐狸有三德:毛色柔和,符合中庸之道;身材前小后大,符合尊卑秩序;死的时候头朝自己的洞穴,是不忘根本。由此可以推论,狐狸在夏至汉两千多年的日子里,是生活得非常滋润的。

  汉代以后,狐狸精作为祥瑞的地位急剧下降。先前对狐狸的好话全没了,剩下的都是些不体面的词,如狐疑、狐媚、狐臭之类,都快成为贬义词大本营了。长此以往狐狸精就成了生活作风出问题的代名词,成了著名的淫兽,至今仍未翻身。

  汉代的狐仙故事较为原始,极少有积极意义,狐的神通魔力也有限。到了魏晋南北朝,狐狸才开始人化,变得法力无边,还获得了人的感情和智力。如葛洪所著《西京杂记》一书中,有古冢白狐化为老翁入人梦的故事。《搜神记》一书内,谈狐的作品甚多,足见晋人喜谈狐仙,已成风尚。不过小说情节单一,程式化,结局凄惨,没什么人情味可言。故事当中的狐仙虽然神通广大,但有其自然属性的弱点。比如,它们怕狗,遇上就会现出原形;另外狐狸有臊气,变形后仍留有尾巴等。

  到了唐代,狐仙小说依然盛行,像《任氏》、《计真》等篇开始大肆宣扬与狐有关的灵异事件。宋代,民间还出现了“狐王庙”;明时,谈狐的作品渐少。至清代,以《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为代表的笔记小说又大畅其说。《聊斋志异》更是集狐仙之大成,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蒲松龄笔下的狐仙们,集人类全部美德于一身,成为人类的好朋友,它们强调友谊、尊重真情,反而比人类更可爱。

  谈狐狸精,不能不说的就是妖狐。妖狐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汉代,东汉许慎所撰《说文解字》中说:“狐,妖兽也,换所乘之。”传奇及小说中的妖狐,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多数幻化成美貌女子,能摄取财物,预卜人之祸福。最主要的特征是作为色情的象征,魅惑异性。因而民间将性感迷人的女性称为狐狸精,古代则谓之“狐媚子”。

  既然是狐媚子,狐媚子的本性就是要迷人。与穷书生热恋无疑是浪费狐仙们的魅术,大材小用了。于是魅惑帝王就成狐狸精的最佳选择。由此狐狸精又成了红颜祸水的代名词。按照男权社会的逻辑,昏君之所以昏聩,总是因为一个或者几个女人不好。于是亡国之君,就大抵与这些“狐媚子”有了干连。启蒙读物《幼学琼林》中,就迫不及待地对孩子们进行“警惕狐狸精”的教育:“三代亡国,夏桀以妹喜,商纣以妲己,周幽以褒姒。”据此,夏末帝桀的妃子妹喜,堪称“千古第一狐狸精”。

  妹喜算是“千古第一”的话,妲己就算是狐狸精的典范了。妲己的罪状在《史记·殷本纪》中也就一条“(纣)惟妇人言是用”;但在到了《列女传》的时代,炮烙、剜心,就统统归于妲己的唆使。在元杂剧中,囆盆、敲胫、剖腹、陷害姜皇后等诸般惨事都派定了妲己。到了明代许仲琳写出《封神演义》,妲己已经被塑造成集邪恶与美貌于一身,奉神明旨意惑乱纣王,断送商朝六百年天下的九尾狐狸精。如今,只要一说起狐狸精,人们没法不想起妲己。

  据说“狐狸精”这个名称始于唐初。《太平广记》中《狐神》条云:“唐初以来,百姓皆事狐神,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魅”字,《说文》释为“老物精也”。“狐魅”即“狐狸精”。“狐魅子”一词的出现,反映出“狐狸精”已作为一个独立的形象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民间信仰里。“狐狸精”化作人形,或到处做客吃喝,或上门求娶妻妾,它的情感、行为都是以人的模式来塑造的。唐代以后的志怪小说,如《容斋随笔》、《聊斋志异》等中,更是到处活跃着性格各异、人情味十足的狐狸精。

  在《诗经》中,狐作为隐辞的意义便是性爱。

  《搜神记》引道士云:“狐者,先古之淫妇,其名曰阿紫。”古人把狐狸视为性情淫荡、以美貌迷惑人的精灵鬼怪,再加上狐狸成精的传说和志怪小说中对众多民间妖艳、多情的狐狸精的描述,于是乎,人们的俗语中便把性感而具诱惑力的不良女性称为“狐狸精”了。

  由於受中国影响,日本的狐仙也很普及,甚至在日本的神佛习合观念中将它们视为稻荷神或密宗荼吉尼天的使者(印度荼吉尼天的坐骑原为胡狼,但日本并无胡狼所以以狐狸取代)。狐狸和其他动物修练成精的传说,在日本盛行的程度不亚於中国。另外,在中国传说不常见的貍猫,受到日本民间的重视甚至超过狐狸。


热门推荐